洞的五行属什么?
洞,繁体是竇、峒,从穴,同声。 穴表示洞穴或窟窿,本义是土穴、洞穴;《说文》认为“窦,窟也”。段玉裁注“窦者,穴也……小曰窦,大曰穴。” 可见,“洞”与“穴”都是指孔、洞一类的东西,但大小有别 —— “洞”较大些,而“穴”较小些—— 所以许慎把二者并列解释为同音通假字。这样来看待“洞”和“穴”的话,那么它们的五行属性就都应该是土,即土土。
然而,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异体字(比如上述的两个字)——这些异体字往往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导致的笔划误写。所以古人会把那些经常混淆的字形用同一个声符表示出来以表区别,于是“窦”“洞”这两个字的异体字就变得很多了(如上图)。其中一些字形跟“空”一样有四划,所以也会跟空产生混同的问题——“窦”和“洞”都有较多带四划的异体字而被当成四划字使用的情况就出现了。
现在问题来了: 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些异体字的笔划会增多,这是因为古人在书写时为了区分容易混淆的字形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笔造成的;但有些异体字的笔划却会被减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种异体字被写成几画是由它的读音决定的——读若a的,一般都是加一笔而成异体字;而读若o的,大多是省一笔而成异体字;读若e/i的,则是省一笔再加一撇而成异体字;至于读若u的,则多半是在原字形上加一点而成异体字。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这个规律,反过来推知“洞”的原形,就会发现上面的“洞”中只有3个横折钩的笔划是从“穴”而来而非从“空”来,故此可以断定它们都不是原字体而是由“穴”变来的异体字;而“洞”里的其他笔划应该都是来自“空”——换言之,作为三划字的“洞”其实是“一横二折再二折”的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五行的土,其实是不应该含有“口”字的,也不应该像水火木金那样存在形态差异较大的两种结构形式。但是,由于古人书写的习惯不同及后来演变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导致了“土”字的五行特征发生了扭曲变形,从而出现了两个实际上完全相反的五行特征,一个是土土,另一个却是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