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五行属什么?
票,形声字。左为“阝”(阜),右为“毛”。阜是山坡,引申指道路、边界;从阜的字多与道路有关。毛是会意字,上象毛之形,下象倒置的足。本义是指动物身上的细软绒毛。由“毛”引申出“表”的意思,表示用皮毛制成的外衣。 “阜”“毛”合而为一构成“票”的形体,“阜”在右边,表示票的形状像山边路旁堆放的毛皮;“毛”在左边,表示要仔细地剥掉毛皮的皮。所以《说文解字》中说票的本义是“剥取兽毛,略似赋税之意也”(剥取野兽的细柔的毛,大致如同征税)。 可见,“票”字的构形与“赋税”的含义有密切的关系,这反映了先民们最初获取财物的方式——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是以等价物来交换。
因此,票和财富密切相关。而我国古代对钱财的称呼有多种多样。如黄金称为“黄”,白银称为“白”或“银”;铜称“贯”,铜钱又叫“泉”或“宝";布帛叫作“帛"或“素”;粮食叫作“谷”、“粟”或“黍”、“稷”;贝壳叫“贝”等等。这些名称多从颜色上分,其中除了“黄”外都带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根。这种命名方法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能够反映当时的市场交易情况。因为人们一般以颜色来区别物品的品种及质地,以便于识别及区分用途,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维特点,体现了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票”这个字眼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了;“发票”一词的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不过,“发票”在古代可不像在今天这么规范,它没有固定的写法,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法,例如:宋代时曾把“发票”写作“放票”或者“付票”;明代时的“发票”则被写成“开票”或“发票”,而清代的“发票”又被统称为“发票”了……总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它的书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不管怎么变,其本质还是那同一个意思——“开出票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