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里“湄”字条目: 【巳集上】【水字部】湄 ·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唐韻》莫悲切,音梅。水邊也。《説文》水與草齊也。一曰未至也。从水,未聲。又《廣韻》武悲切,音眉。義同。 按後出於前,當以後爲正。
今據《說文解字》及《廣韻》作湄。 《說文》無五行屬性。
《廣韻》分屬水火二部;
《集韻》、《類篇》均屬之於水,而《玉篇》、《類編玉篇》属火。其詳可參考各書條目下之“音義”部分(或稱“注疏”)。 《康熙字典》的“音切”部分,系照《詩經音彙》《經傳雜語》等書所录古來讀音而錄錄之,並不表示這些注音有什麽理據可供推斷漢字的五音歸屬。 五音屬性有關研究見附。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大多數都是漢字歷史上的表聲符號,也就是說,它們主要的功能是表聲而不是像篆書時代那樣還兼帶表意功能。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就不會覺得問題有多難了——既然「湄」的主要功用是表聲而非表意,那麽它的屬性就只可能取自於發聲部位和發聲方法兩點而已。
《說文·水部》「湄」註:「水與艹齊也。」所以從「水草之形」出發可以很容易地推論得到「湄」的發聲部位為「嘴」(或曰「牙頭」)、發聲方法為「撮口呼」。
《玉篇·水部》「湄」註:『未至也』。所以從「未至之象」出發又可以很自然地推論到「湄」的發聲部位為「喉」、發聲方法為「齐呼」(即今人所謂「開口呼」)。 《經典釋文》中多次提到「雙聲疊韻」的概念。我覺得「雙聲疊韻」實際上反映的正是「發聲部位」「發聲方法」兩個因素。
《經典釋文》中的「聲類」是取諸漢語方言的聲母系統,而《說文》中的聲類則比較接近漢代的「等韻」系統。二者雖略有不同,但大致可以相互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