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中“彳”字的释义是“小步也,从彳,行乎上下”,“亍”的释义是“止也”,表示止步的意思。所以“彳亍”就是“徘徊不前的样子”“行走的样子”或者“轻缓地步行”的意思。 “行”的古字形像人在路上走,本义为走路、行进。又引申为旅行。古代行、徒步、步、徙等的区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步行和徒步。 如《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yān)。”《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故师之。”《荀子·大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等词都含步行之意;而《论语·乡党》:“朝,与子张、子秀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聃死,秦失吊之。”等都含有乘车而行意。
汉字中的许多常用字都有车或舟,这说明在汉字的早期构形系统中,车与舟是常见的构字部件了。比如路,甲骨文中作“辵(chuò)”与“車”两个字组合而成,金文和小篆均承袭此形,隶书把“辵”简化成“之”,到了楷书,则把“車”写成“辶”。舟也是从象形字发展来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舟字,其形象一个侧视的人头驾在独木舟上。后来舟又变成“木”和“矢”的组合体,再发展成如今的“舟”的字形结构。由此可知,早期的古人是用车马代步或是乘船远行的。但古书上也有记载人们常以足代替车和舟作为长途跋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