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陷,坑也。从土、凡声。” «説文» “凡,思也。从臼、口。臼,思也。从口從臼,言思事出於口而入於臼,乃成音節也。凡之爲言思也。” «説文解字·口部」 可见,此二字本义皆为思考、考虑。故「陷入」中二者皆表动词,分别为「落入/进入」和「感到(被)」之意。
「阱jǐng」与「陷xiàn」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通用的情况了,所以此处不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 「阱jiàng」的形旁为「井」,「井」由「凵+口」构成。古人用「凵」表示一种类似陷阱的东西。而「凵」就是古「坎」的变形之一(参见«説文解字» «坎」);「凵」又通「坎」,因此「井」可视为「凵」+「口」。也就是说,「穽」是「凵」加于「囗」上形成的形状像口的字(即象形字的一种变体),意为下方有坑的地面。因此「穽」可理解为「方形陷穴」的意思——当然,这是从字形上讲。若按照今天的意义来说的话,则当指「专门用于捕猎野兽的陷阱」。
由于今天「穽」已无通用词义,其仅保留「阱」的常用义,且作为後者异体使用。而据我所见,在古汉语及今文言文中仍保留大量「穽」的字眼,其中不乏用作动词而非名词的词组,比如:「望而生怖,不敢入穽」(«孟子·离娄下»);「投鼠忌器,不敢不謹,恐蹈彼穽也」(«史記・蔡澤列傳»)等。由此可以知道,「穽」在古代亦可用作「陷」的异体并兼表「陷入」之意,而并非单纯地用来表示「陷阱」或「捕捉野兽用的陷阱」这个意思。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陷xìn/xiàn」便有了两个来源。一是从「陷入(思索)」而来;二是从「陷入 捕捉野兽的陷阱」而来。两者皆以「陷」为构字核心字。前者形成後者的本义,后者则因语境不同产生了更多的用法。如:
1.陷入沉思之中。
2.他陷入了困境。
3.他被那陷阱所俘虏。
4.那只老虎掉进了陷阱里。 而这两个字的读音似乎都跟它们的本源无关。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穽」无通假字,但作为後起形声字的「穽」的本义却与作为先秦古文字的「陷」的本义相同:都表示「陷入」这一含义——只不过一个是表意字,另一个则是後起的形声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