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在五行中属什么?
一、先秦时期对“五”与“行”的理解 1.关于《尚书》中的“五行” “五行”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出现得相当频繁,其含义也较多,除了作为物质概念之外,还包含伦理道德意义和占卜意味等,其中用作物质概念的“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或五种基本元素。如《尚书·洪范》记载商朝末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治国大法时说到了“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都视为某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即所谓“类”)的集合体来进行分类,这种观念在当时是比较普遍流行的,因此,五行之说也就被人们广泛接受了。
2.“行”的含义 “行”是“行走”的意思,指道路。《说文解字》云:“行,人之步趋也。从辵(chuo)亍(hu)声。一日道也。”“彳”(chi )、行”,形相似而音不同,前者为双声(声母相同),后者为叠韵(韵母相同),二者都是会意字,分别象征了人在走路时一前一后两足依次交替的过程。 在先秦古籍中常使用“德行”一词,如《尚书·汤誓》中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敢不听天之命,不敢废祖宗之事,亦不敢天子有德,无远方方夷服,人乃不靖”句,其中的“德行”即是“德行”连用的早期例证之一。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答颜渊问仁的一段言论里出现了三次“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就此问过老师:如果有人说自己“仁”了,但没有人相信他,那么这个人算是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如众人之不信也。”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曾经评价过宋国的国君:“天爵(自然给予的人的尊严),于人俱有,而无待于外;君子固能无疑其君,小人则往往疑之。至于穷斯恶矣,于是以仁为己任。天爵丰富,而人爵不过也,斯可谓富贵不能淫矣。”(《孟子·滕文公下》)在这里孟子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困扰,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不受权势所威胁。
以上两处所说的“行”都当是动词,表示“行动,做法”之意,这与后来儒家所指的“德行”的含义是有一定区别的[9]。 可见,古代的“五行”与“五德”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的意思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事物是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而后者中的“德”则是专指君王所具备的品质而言的,两者不可混淆。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两个名词结合在一起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规律,使“五行”和“五德”最终合流成为西汉时期统治阶级用来宣扬政治正统性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由此产生并得到了发展[7]。 二、汉代至清代五行学说的演变
秦汉以后,五行学说进一步发展为一套结构精巧、条理清晰而又玄妙神奇的理论体系——“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及思维方式,而且也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中医理论、风水堪舆术等均是以“五行生克”原理为主要指导思想的。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了:当我们谈到某一事物很优秀的时候就会说它是“火”“火”相,称赞某人办事能力强劲则称其为人有“水”品……五行学说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么地深刻深远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著.古汉语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3:305-306 [2]李学勤主编.文字学基础知识丛书•甲骨文字诂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415-416 [3]刘钊.金文中的"行"及其相关术语考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50—56 [4]张舜徽.汉书艺文志读录.济南:齐鲁书社,1985 : 148 [5]徐复观.中国佛教史论集第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 55 [6]赵明诚,李清照.金石录校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 431-432 [7]郭沫若编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南京:人民出版社,1973:182-184,212-213 [8]马王堆汉墓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长沙:岳麓书社,1973 : 59-60,插图七十四 [9]朱谦之.太极阴阳说溯源.文史哲丛刊,1940年第四卷三期: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