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五行属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干”的本义是指树干、干枯;“支”的本意是树枝、支使等。古代技术不发达,不能将木材运输至远方建造房屋,所以先民们往往就地取材以木建造房屋,由于木头是竖立的,于是用天干来表示东西的方向:东方属甲、乙,代表树木刚刚发芽;南方属丙丁,代表了植物的茂盛和生长;西方属庚辛,代表了植物的落叶;北方属壬癸,代表了水的结冰与融化。因此古人将天分为东、南、西、北四象,又将这四面再分成了八份(即八卦)。因为地球不断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一直东升西落,由此在人的视线中产生了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一昼夜为一天的现象,同时地球上的人也不断向东行驶,故古人取了一天的长度为十天干。又因为大地也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不停转动起来的,所以在一天里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物,于是古人又取了一年为一周期的时间符号为十二地支。这就是干支的由来。
干支纪元法始于中国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据《史记·历书》记载:“乃遂因黄帝正朔,上依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子,上古帝王,在位七十八年。传说他始封于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故称高阳氏.》之正朔,下及姜子牙之封号。”, 即用十干和十二支来记录年、月、日、时的方法,叫干支纪法[3]。其方法是,把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用于记年月日时。如把某一年、月、日的干支记下来并计算一下,就知道它的次序是什么了。例如:公元一九九八年农历正月初三,干支就是戊寅年甲寅月丙午日,这一年的正月有三个丙午日是因为这一年是闰年,多了个九月,三月之后就是四月;二月的天干地支则是甲寅月和壬辰日;初一到初三都是丙午日。
干支纪元的实际推算比较复杂,而且实用性不强,所以通常只在历史研究或天文测算中使用这种纪元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纪年,而是使用公历、农历以及阴阳合历这三种最为常用的历法进行计年。其中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作为计算基础的,其特点是季节与月份同步变化,但是每年时间长短不一,且二十四节气无法在阴历中得到体现;阴历则完全依靠月球圆缺的变化为依据来计算月份,其特点是不遵循地球公转的规律,但每月天数相对固定并且二十四节气可以完整地体现在阴历年内。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这两种历法结合起来制成一种新的历法——阴阳合历。它既具备了阳历的季节不变的特点,又有阴历便于安排的优点。在这种新算法的基础上,我国还创造了农历。
在我国传统民俗学上,阴历每个月都有它的专门名称,分别是:正月、二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是由于古人将冬至后的第三十五天定为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的缘故;正月也称端月、元春等等,因其是一年的开端而得名,而二八月被叫做“乱季”主要是因为此时冷暖交替十分明显。除此之外其他月份的别称还有:孟春为初春,仲夏为嘉平,季秋为凉降,孟冬为嘉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