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五行中属什么的?
先讲清楚,所谓“昱”的五行属性是古人赋予它的意义,并不像人的姓氏一样有具体的起源或演变过程。 因此下面我按两个部分来讲(一)什么属于“日”、(二)什么属于“光明”
一.“日” “日”的意义在古代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解释为任何一天、太阳的运行周期等抽象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而其中与“木”相关的含义居多。例如甲骨文的“旦”即代表刚升起的太阳,也即早晨;金文的小篆和隶书写作“旦”,其形意为一个圆点加一点短横表示初升的太阳,本义就是指太阳升起的时候,所以“旦”有破晓的意思——《说文解字》又如小篆中的“明”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上半部分是个“月”字的变形,下半部分的“丁”在古文字中是“星”的字形,合起来就是月亮星星之意——“明明”即指日月分明之貌,进而引申出明亮、公开、清楚、知道等意思;再如上古汉语里的“白”字一般是指太阳刚出来的白色光芒,而不是现在用来形容颜色的“白”——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日”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日”大多取象于日出,且以圆形为主。这是因为人们观察到的日出大多是圆的,只有很少情况下会出现太阳被云遮住或者下弦月的半月形态。而在古代观测条件不如今天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知更为深刻,从而赋予了它更多的象征性意义。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字形还会被变形处理成上边为一横的“乙”字形来表示“日”。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表示“时间”的词里,由于古人认为太阳每天运行一周分为昼夜十二时,每个时辰又分别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一支,所以他们会把一天的第一个时辰称为“子丑寅卯辰巳”之一的“子”,那么第二个时辰就应该称为“乙丙丁戊己庚辛”之一了,以此类推——这种写法往往出现在一些地名、人名、朝代名称等等之中。
二.“光明” 这里主要讨论表示“光明”的字形的来源。 表示“光”的字形比较简单,比如“广”、“止”等,但它们大都是后起的构形方式,最早表示“光”的是“火”、“灬”和“电”等。 表示“明”的构形就比较复杂了,前面已经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还有一些带“三”的字也常被用作表示“明”,这个“三”最初来源于对太阳的计数,因为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很慢,很容易就被数出来是一共“三”个圈,再加上古代常使用“易”来表达变化,于是这个“三”就变成了变化的代名词。 ——不过这些表示“三”的字都不多见,大多数带有数字的字都只用于纪年,不用于表达“多”,比如我们常说的“三生有幸”“五湖四海”中的“三”都不能用这个数目词去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