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的字算五行属性吗?
姓氏,即人口姓氏的简称,以氏所承、系出所生为姓。中国历代姓氏数量颇多,根据《中华百家大姓》一书收录,中国大陆常见200个姓氏中约有100个是人口基数较大的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在台湾,李王张陈黄吴林蔡刘郭蔡许梁朱高马冯曾孙杨四姓占比超过九成。 而在古代,一些贵族或大姓可以“氏”称,而平民百姓只能“姓”称。如孔子为子姓孔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姓”从母,“氏”从父。也就是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公孙鞅,因封在商地就改称商鞅,又因变法有功被秦孝公赐爵封邑于商,所以又称商君;但他在与秦惠文王的妃嫔魏姬私通时仍保持其本姓公孙之名。姓氏不仅关系到血缘传承的问题,还常常反映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男女之别。 而据《说文解字》记载,所谓“姓”者乃“人所生也”;而“氏”的出现比“姓”要晚得多,它由“女”和“之”组成,意为“女之所生”,也就是女性繁衍的后代。周朝时,天子以及诸侯国国君以其受命于天所拥有的至高无上之“姓”为氏,而其他臣民则多以居住地或者职业为氏,此外还有以国名(诸侯国)为氏、祖先的字为氏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姓与氏开始出现合一的趋势,人们通常以“姓+氏”的方式称呼自己。到了秦汉时期,姓氏才完全合而为一,不再区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不少人的姓名中往往只有“姓”而没有“氏”,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因为“姓”与“氏”在古代是相通的。至于原因么……当然是“封建迷信”惹的祸!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当时秦国国力最强盛,于是开始大举攻灭别国,其中有一战让天下人心惊胆寒——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是公元前262年至前259年发生于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国时代大型战略性作战,秦国大将白起率军在赵国境内长达4年的战争中,先后歼灭赵军45万,从而一举削弱了强秦与弱赵两大国的实力平衡,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仗给赵国人带来的打击却是双重的:他们不仅损失了四分之一的青壮年劳动力,更让他们从此失去了引以为傲的身份象征——“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因为在长平一战后,秦军势不可挡,眼看就要吞并整个赵国了。为了安抚民心,秦国不得不对投降的赵国人给予优待政策,比如免除徭役赋税等。然而这些措施却遭到了当时秦国权倾朝野的范雎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赵国人之所以能拥有尊贵的“氏”乃是沾了祖宗的光,而秦国向来没有这种传统,长此以往必定会被外族看轻。 于是乎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颁布了法令:自今以来,秦国军民一概无氏,所有民众只凭单字“姓”相称足矣。本来身份显赫的赵国人一下子沦为了平民阶级,不但不能继承祖辈留下的祖产,就连名字都不再是专属个人身份的象征,而是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买卖流通的了……“氏”从此成为了绝响。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赵”姓的赵国人惨遭不幸了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当时的秦国军队主要来自于秦、赵两国兵马的混合编组,而且这两支军队的将领大多都出自范雎和白起的门下,所以在战事初期他们经常故意不斩赵军主帅以笼络人心,再加上后来秦军占领赵国大片领土后又大肆释放俘虏,这就导致部分原本站在秦国一方的赵国贵族纷纷反戈相向转而支持自己的老对手——赵王和廉颇。赵人沦为庶民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