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拆字?
1. 首先,必须明确“拆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其起源已不可考。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提到过一种叫做“象形”的书,里面记载了把一个字分成若干部分以象征这个字的写法;这种通过抽象化的方式来构建新字的方法与汉字本身是象形的特点相合,因此这种方法得以保留、发展至今,并成为我们常说的“拆字”的来源。
2. 在具体拆解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参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对汉字进行拆分,这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拆字歌诀」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当然其中的大部分只是反映了某一时期对拆字方法的普遍看法而已。以下列出了几种比较重要的版本(时间先后次序由远及近)以及他们所反映的关于拆分的观念。这些口诀大都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借用词或谐音词,所以读起来会显得很冗杂而有些晦涩。不过好在现代汉语的用字系统已经很规范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直接查字典得到答案而非需要去套拆字公式;另外,由于古代汉字的字形比现在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多异体字也已经在现代汉语中被淘汰,因此在套用某些特定的拆字规则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情况……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思路和原则,这一切都是浮云啦~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a) 宋代张师正著的《倦游杂录》中记载了一首非常简练的拆字歌诀: “水边草木秋全死,落日山前木叶飞。” 这两个句子合起来可以看作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意思也很好理解——“水边的草木到了秋天全都死了”、“夕阳落在了山的前面树叶都飞起来了”……不过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它的拆字法:
- “水边草木秋全死”,将“水”字一分为二,分别表示为“氵”和“子”,再结合上句中的“木”字,可以看出其中隐含了一个新的造字部件“未=艹+八(口)”,它是由“未”的繁体字“末”省略中间的一横而来——这是当时最常见的造字方法之一;
- 而“日落山前木叶飞”一句的关键处则在于对数字“七”的处理方式:这里作者使用了谐音的手法来指代另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柒”——“柒”在古代指的是一种颜色,与现代所说的纯黑色类似。这样就将一个完整的信息单元表达了出来。
b) 和上面这首短小的歌诀相比,清代李光庭的《雪灯随话》里收录的一首「拆字诗」就要显得复杂得多了…… 这首诗的前三行分别是三个独立的七言绝句,后一行则是一个五言律诗的后两联。按照一般的说法,每个诗句中的每一句都可以当作一组拆字谜来解,那么一共就是十三组;再加上第一行的第三句和第二行的第四句这两个隐藏的诗眼,一共也就十六个信息点罢了……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例如第三行中“雨”字旁的“夕”字被理解为“日”的繁体字“曰”,“小”变成了“月”,这就造成了上下两句中的“天”和“云”不能对应:
同样的,第五行中“自”字的右下半部分的“丿”被看作是从左侧加进来的笔画而不是“一”,同样会造成“人”字无法出现的尴尬情况。 ——如果我们不把每句话当成一首独立的「拆字诗」来看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言了……
c) 除了上述两者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流传较广的版本,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以上的所有解法都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甚至都不算是真正「合理」的拆字方法——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受到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古代的汉语并不像今天的现代汉语那样具有统一的语法规则,而是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特征,这使得古人可以通过一套非常灵活的法则来完成「换字成词」的工作。而这种灵活性也是造成各个版本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
3.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所谓「拆字」的大致原理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如何应用这个方法了。 首先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汉字而言,“拆开”并不代表着“彻底分开”——事实上只有那些看上去像是左右结构的字才可以这样处理,上下结构、独体字、半包围等其它结构的“拆开”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彻底地拆开”并不是随便乱来的,一般来说都要遵循一定规律才行哦~
4.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汉字拆分技巧才能应付日常的「拆字游戏」;但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汉字爱好者们而言,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是几个较为常用的汉字拆分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a) 常见的偏旁部首拆分法:
b) 特殊的汉字拆分法:
5. 最后再补充一句:虽然汉字有着自己独特的构造体系,但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该体系的汉字,如「囧」等等。对于这些特殊汉字,自然也需要专门的拆分方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