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如何适配干支?
古人根据对自然界的现象长期观察发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极点受太阳光照射时间最长,即正午的南北两点;同时,也有两个极点受太阳光照射时间为零,即子夜的正南方和正北方。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每天通过正南、正北方向的时间最短,也就是子午线的两个端点。
古人还发现,一年之中日长最低的一天(冬至),太阳由南向北经过正南的时刻是早上七点五十分左右,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小,为负值。而全年日长最长的一天(夏至),太阳由北及南经过正南的时刻也是早上七点五十左右。 冬至夏至,合称“四立”或“四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
古人发现,每年的这一天,太阳都回到北回归线(又称“夏至点”),开始新一年的旋转。冬至夏至,周而复始。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许多与“四立”有着密切联系的天文现象,比如春分秋分(两分)、清明霜降等十八气节,雨水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立春惊蛰等等。 这些天文气象现象的周期循环,古书《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叫“八风”: “维冬之月,阳起于甲,阴终于癸。乙之岁首,阴始于壬,阳终丁。丙之辰月,阴起于辛,阳终于亥……戊之孟秋,阴始于巳,阳终于未……庚之孟冬,阴阳俱始于申,终干。……甲子,阴阳俱生于子,终于卯……”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这些气节的来临,其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形成六十年一个周期的六十花甲子,用以标记年序。 每个季节六个节气,加上节气之间的“中气”,共七个,所以有“七节流年”之说。每逢闰年(包括2017年和2018年),多出一个“闰四月”,则多一“气”,叫做“闰气”。 而“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运行状态。每运十年,周而复始。
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五行”属性。例如自然界有山,就有山的“五行”属性。山脉属土,树木属木,河流属水……人体五脏有心肝肺肾脾,五官有口耳目鼻,四肢有手足踝,皮肤有厚薄高矮,头发有疏密,性格有内向外向,甚至连人的血型都有O型A型B型血之分。 所以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