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五行属什么?
《说文》云:“黠,敏也。”段玉裁注:“《集韵》以黠爲巧慧之偁。今人谓智而多诈为黠。” 又引《方言》二:“秦晋之间,慧而黠谓之俐。”可见,黠字最早见于《方言》,是指聪明、灵巧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机灵”或“伶俐”(现在一般作“伶利”)。如:这个小姑娘十分伶俐。
从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学界一般都认为“黠”的本义是“精明”“灵巧”,并据此将带有这一意义的语素归入“形声字”;但是到了唐代,语言学家们却在研究中发现唐朝人的口语中常常用“黠”来代替“伶俐”(1)指动物(2)指植物(3)用手指或棍棒等物体拨动——这些“黠”的义项显然与“灵巧”相去甚远甚至毫无关系了。比如白居易有诗《啄木儿》:“树根啄得酥脱,树梢啄得焦枯。”这里的“黠”就是“钻”或者“敲”的意思。再如杜甫《戏题》:“扫眉剪发弄妆迟,曲里传情意最痴。”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里面的“黠”都是“摘”的意思。至于白居易《燕诗》:“翩翩新来燕,言语颇清晰。雌随雄出入,巢向屋脊立。”……“莫辞幽独醉,还就菊花黄。”里面的“黠”虽然还是“取”的意思,但已经属于用典(引用前人诗句中的词语)了。 那么为什么“黠”的本义会由“灵巧”变为“钻”“摘”“取”呢?这是因为,“灵巧”这个词在汉语大词典里的第一个释义便是“灵活而且敏捷”,而“灵活而且敏捷”正是“伶俐”“伶俐”的原意!正因为如此,当人们遇到“狡黠”“贪婪”“自私”以及“贪婪地吞食”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别扭。因为“狡”“贪”“私”所表达的全是负面的感情色彩,它们都是贬义词。如果把它们和“伶俐”联系起来,那也是“伶俐”“伶俐”原意中的贬义成分。所以现代汉语的“伶俐”已经不能表达上述那些情感色彩的语义了,于是人们便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狡猾”——来表达这层意思。从语言的发展来看,应该是不存在“伶俐→狡猾”这种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