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五行属什么?
“诲”,拼音为“huì”。 繁体字“诲”,笔画数为“13”;简体字“诲”,笔画数为“9”。 在《康熙字典》中解释如下: “悔”字“广韵”“集韵”“类篇”均注“呼鬼切”即上声,归去音“毁”。又“呼外切”“呼卫切”也均注“毁”。可见“悔”“诲”古时读音相同。而“悔”字现在统一规范读音为“huǐ”。 那为什么“悔”“诲”的读音不一样了?因为历史上出现“形声化”的现象了!
什么是“形声化”呢? 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规律——当两个字或者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作为另一个字的形符或声符时,原文字读音会消失,而新组成的汉字大多读作xiàng,这就是“形声化”。 而“悔”“诲”正是经历了这样一声变化的。请看它们的字形演变: 由上图可以看出,“悔”“诲”的古代字体跟“说文解字”里的字形相似,都是左边形旁“心”,右边声旁“每”或“海”。这种形态的字在古代发“huì”音。到了近代,由于“形声化”的影响,“心”“每”或“心”“海”左右结构分离,且“海”或“每”上面加一斜钩,这样“悔”“诲”就都变成了“九”划字,而且读作“huì”。 但是,请注意,虽然现代汉字词典里“悔”“诲”均注释为“huì”(九)划字,但是它们在古汉语里并不都是九划!请看: “悔”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里注的是“悔,耻也。从心每声。”可见“悔”的繁体字是“悔”。而“悔”的异体字“悔”则是多了一画,由此可见“悔”的古音应读作“wèi”。(注意:这里与“未”字不同音哦)
而“诲”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中》注为“诲,教也。从言每声。”其异体字“诲”也是多了一笔,所以说“诲”的古音也应读作“wèi”。 从发音上看,“悔”“诲”在古汉语中是有区别的。只不过现在的汉字系统里已经取消了这些细微的发音差别,统一标写了“huì”这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