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属于五行什么?
郑,从篆书向隶书演变中,“阝”部形状发生变化,变成“卓”,现在汉字中的“卓”字都是这个变体。 《说文》解释为:“卓,高而特出也。”段玉裁注云:“凡言卓者,皆有高大之义焉。” 因此可以看出,古代的“郑”字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座高山的样子;而现在的“郑”字则是形声字,“卓”表示音,下面是“郑”的声符。 从古文字学角度看,“郑”字的变化是汉字造字法中“象形”和“声旁假借”两种方法并存的实例。
这种字形的演变在汉代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如《汉书·五行志》中有“郑声靡曼”一句,“郑声”的解释是“郑声出于古歌”,说明此时的“郑”还是象形字。再如《史记·孔子世家》“齐人归女乐”,司马贞索隐引古本《论语·雍也》“子曰:‘予欲无所用之’,孔安国传:‘予,孔子也。所欲用者,音声、舞容也。’”这里的“郑”也是象形字。 那么,“郑”究竟是象形字呢?还是形声字呢? 其实,只要看看“郑”的古字形就会知道,其最初是象形字,但是到了后世变成了形声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古人造字时,有时为了追求字形的简易和书写的便捷,会舍弃原来的象形字,改用形声字。比如表示声音的“音”字,本来是个象形字(见下图),但是后来改为形声字了(上图)。
同理,“郑”的本意是一座山,但是后来写成“卓”,实际上就是“卓”的声母加上“示”作偏旁形成的合体字。 这样写字固然简便,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谁也无法确知“郑”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形声字,于是后人就干脆统一成现在的形声字“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