柉五行属什么?

嵇文晨嵇文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柉」字义如下: 《説文解字》:“柉,器也。从木,音汎。” 《康熙字典》等现代词典收此字条者均引此说。 「柉」的本义就是器(器皿),这是一个词源很古的字。但此处「器也」之「器」,显然不是名词器具的意思,而是动词盛装的意思——这个「器」和「裝」通假。《易·丰》:“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豐居,終吉。”高亨注:“‘豐其蔀’,謂豐屋之頂,其覆瓦者,晝日之中,見北斗之星。”“豐其蔀”即是把屋頂的瓦片搬動,使太陽能直射入內——這是一種祭祀前的準備儀式,所以用「豐」字。換句話說,「豐」是像樣地裝飾、陳列、供奉的意思。「嚴裝」的「裝」就是從「豐」來的。

而「柉」則是由「豐」字演化而來的一个形聲字——上面部分保持為「宀」(屋頂)的象形,下面是「方」(底座)的會意。由此可見「柉」字構成之時對比「豐」字的形象要弱化了許多,表示的程度也要低得多。於是在古代文化環境下,「柉」字就由一個表示程度較低的「豐」字,引申出了一系列與禮儀相關的意思:特別隆重地裝飾、鋪陳、陳列、供奉…… 我查了一下宋代詞籍,「柉」字在宋初的《尊前集》中已見收錄,但所收詞中並不常用。宋中期後期則大量出現,如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張都尉離騷」:“餞餘于郊外,賦辭甚綺麗;酒半,復命舞女按《離騷》十二番舞數遍,曲名《風流錦繡臺》。”風流錦繡臺」即《風流寶誌》中的曲子。 《風流寶誌》共十篇,每篇都有一首歌曲,第一篇叫《风流錦繡臺》。

南宋趙師俠的《續古樂府》中也收有「風流錦繡臺」一曲,可見這首歌在宋代是很流行的。而「風流錦繡臺」在元明清三代的詞選中均有收錄,可見一直都很受文人喜愛。馬致远《漢宮秋》第四摺中也用了「風流錦繡臺」一首: (旦)這的是風流錦繡臺。(生)怎見得?(旦唱)玉簪與銀鍤頻傾,金縷衣輕牽鳳釵。(生)可又早紅闌檻外斜暉轉。(旦唱)玉壺冰裏桃花綻。(生)夜月樓臺,西厢靜悄。(旦)春曉鶯啼,綠窗蕭曉。[1] 以上提到的宋詞元曲中的用例,「柉」字的寫法都和現在通用字形一致。至於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柉」字的写法就有一些變化,有的作「柉」,也有作「毀」或「毁」的,當中還有些複雜的情況。不過,這些異體字均無法切分釋音,所以在电脑排版時只好都排成了「柉」。至於「燬」「毁」等字,我估計可能是受了清代《康熙字典》混淆「燔」字正誤條目的影響。因為按照一般規矩,「燬」「毀」等字都是會意字,下面有「火」部,而「燔」字则是形聲字,下面有「凡」部。

汪荣辉汪荣辉优质答主

“柉”字在《康熙字典》中查到的解释是:《集韵》音凡,《说文》无此字。 个人猜测这个字可能属于方言用字或者简化字,现在应该已经消失了,所以字典也不收录了。但我在网上检索的时候发现这个词的意思是这样的(我复制的):

1、《广雅·释诂二》:“柉,拒也。”“颿”同“汎”。 2、《汉书·地理志下》注:“邡山,多矾石。”“邡”就是现在的云南昭通地区。

3、《南史·周太祖纪》:“帝遣人于汾州取铁,以为农器及他之利。”“汾州”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地区。 综上看来,“柉”的字形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字看起来象是“木+页”或“页+木”的结构,不过我认为它其实是一个象形文字,即一个手持木头或竹子的形象,表示手拿(伐)树,这是很常用的动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