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什么五行?
《五行大义》载,“金者,阴之精也,故曰‘从革’;木者,阴阳之叶,故曰‘出然’;水者,坎之象,故曰‘润下’;火者,太阳之光,故曰‘炎上’;土者,坤之类,故曰‘稼穑’。” 金为成器之物,其性刚坚,因而称之为“金”; 木具有生发、条达之功,其性温润舒畅,因此称为“木”; 水遇土而能涵未,遇金而能流通,因此称为“水”; 火热炽烈,因此成为“火”; 五行的最后两行,由于在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因此有“在天为奇恒,在地为形声”的说法,取类比象,用“奇”“恒”“形”“声”四字来指代。
至于五行的顺序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尚书·洪范》曾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被看作是五行起源的最早记载。然而此中的顺序却是“水、火、木、金、土”,与现在通行的顺序不同。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今五行有金、木、水、火、土,旧言水、火、木、金、土者,以水火在阴阳未分,金木在五行始次,所以先水而后火。”这是把水、火、木、金列为阴阳未分时的五大元素,把土单独列出来。
后来的人大多接受了这一说法,并加以发展。如朱熹就说:“水阴火阳,木少阳,金少阴,土阴阳平。”(《朱子全集》)又把土称作“中气”,认为是阴阳五行之枢纽。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把阴阳五行划分为五个元素,而是把天地间的各种事物归入阴阳五行之中,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一切现象的存在和变化规律。五行并不是一个固定组合的元素体系。 “天地之间,本原只有阴阳二者而已……”(张介宾《类经图翼》)阴阳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而且不断运动着。
我们目前所熟悉的“阴阳”一词的古文原文是“陰陽”。在古代文字构形学中,“陰”是“陽”的字形偏旁。“陰陽”就是阴阳的意思。“陰”上面部分是个“日”字,下面是个“月”字。“陽”的上面是个“日”字,下面是个“高”字,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天文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