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自然界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做出了比较科学的阐释。 现在人们谈到“五”常常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或者五种物质。但实际上《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行”并不是单指五大类元素或物质,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代表,而且它所代表的五行之间并非仅仅像西方医学中的化学元素那样单纯而彼此隔离的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篇》提到: “中央者,其湿四海,其气飘拂,其脉中庸,其行如流,日月不得其行,则湿上为之病。” 这里把身体中间(脾胃所在之处)的湿热邪气向上扩张蔓延所导致的病症,形象地比喻成“湿气上为疾病” 。实际上,“湿”就是体内“火”的力量太过造成的水液代谢失常,出现以肢体沉重、疲倦、乏力、腹胀、腹泻为主症的病症。治疗原则应该是“清热利湿”。
《内经》中还用五行来表示和说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比如人的体表有皮肤作为屏障,内有一层脂肪膜覆盖着,再往里是筋膜和肌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形充脉虚,故血盛。”意思是形体充盛的人,由于血脉空虚,所以血液充足;反之,如果形体虚弱,就会因为血少而致“形瘦脉实” (形体消瘦的人,由于肌肉不丰满,所以经络中气血运行旺盛)。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是需要平衡和谐的,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身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