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五行的命?
一、什么是五行 古代先贤把地球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之中,称之为五行。这不仅是古人对世界物质构成的猜想,也是他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抽象认知过程。于是五行便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世界观。 后来这种观点被引入中医理论中,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人体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气、血、津液等也均是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而五脏则是它们存在的场所。 所以中医里所说的“五行”与我们现在常说的五行已不是一回事儿了。而是指: (1)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存在的形式;
(2)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因此中医里的五行是动态的,是可分可合,有生有克的。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二、五行学说的应用 中医理论体系中许多内容都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如脏腑、经络、四气、五味、五色、五时、五方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用五行来解读这些内容。
(一)五脏 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又被称之为“五藏”,并在本书的第一篇就出现“五脏者,所以贮精气而营五脏者也”。可见五脏的重要性。 所谓“精气”,在黄帝内经中指的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而五脏的功能则用“木、火、土、金、水”五个符号进行表示,并分别对应着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同时每一脏器又被认为是其他四个脏器的母脏或子脏,母子关系用箭头表示,如下图: 五脏六腑之间是通过精密地配合实现对体内精气的运行和蓄养作用的。若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五脏功能的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二)六腑 六腑与五脏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既可根据其生理功能将之归类于五脏,也可根据其在躯体部位将其归纳为六腑。 所谓六腑,就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中胆与肝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小肠与大肠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
(三)五官 五官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医典籍中常根据其所在的躯体部位并将之意归于六腑或五脏之中。 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目”被归入五脏之中,而被归入了六腑之中的“口”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