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五行属于什么?
“稷”这个字在《汉书》等书中出现过,颜师古注曰:“稷,五谷之长。”也就是说,在古代,人们把各种粮食作物中的谷子(粟)视为五谷之首,而把其他四种粮食作物都排在它后面,称为“菽”。
到了汉代,因为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对于“五谷”的认识也越来越单纯化、直观化——《后汉书·明帝纪》载:“帝躬行节俭,事必躬亲。自司农以下,各有所掌。其供御者,太官令主之;其余,则太仆主牛马,太史主日历,太医主药。故《周礼》有六府、九职、四荒、四海之类也。”这就是说,作为帝王,连国家机构都应该精简,连“五谷”这样的基本常识都要亲自过问!所谓“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豆这五种谷物——其实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稻谷、小米、高粱、小麦、大豆。东汉桓谭的《新论·本经篇》中说得更明白:“种谷不耕,谓之弃田;采粟不收,谓之废弃。故国无九年之储粮,民无三年之畜粟,非王政之所宜有。”
这里需要稍微多说一句的是“黍”。“黍”古称“糜子”或“黍子”,与后来的“黄米”不是一种东西。它虽然比小米大,但籽实不饱满。我们通常所说的“黍”,其实就是现在的“玉米”——宋人赵汝砺撰写的《贡黍谱》中说道:“凡黍之入贡者,谓之‘北黍’……今河北真定府所属深州产者最佳,有颗粒细长如线者,曰‘线黍’,肥嫩者曰‘香黍’。”可见直到宋代,“黍”还是北方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