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五行属什么?
从《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记载来看,五谷是指黍、稷、稻、粱、麦五类作物。 《国语·周语》中关于“五谷”的记载与今天相一致,即黍、稷、稻、麦、菽(大豆)。《周礼·地官·泉府》有载:“凡天刑,瑞应,水旱,虫蝗,饥馑,疾疠,盗贼,非时之应称百物。”其中将“谷”与“百物”并列,可见“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到的“谷”仍然是以上五类粮食作物。
到了唐代,人们对于“谷”的概念开始混乱了,因为这时粟与黍没有被区分开来,常常混称,而新出现的糯性大米也被包括进来,因此唐·韩鄂著《四时蔬果食谱》中记述的“谷”已变成粟、黍、高粱、稻、麦、豆、薯蓣(山药)七物,且排序依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这种排列方式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不过,现代科学则通常以谷粒外部的颜色和表面光滑度作为划分杂粮的标准,绿色粉红色的叫细粮,黄色或灰白色的为粗粮;或按照加工精度分为精细谷物和粗放谷物。不管是哪种标准,粟都不在其中,这是因为我国自古就有单种独收的习惯,粟是单独收获的,当然也单独计算。
所以,根据上述来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粟不在古书的五谷或四谷之列,而在后来的杂粮之中。 而小米即粟,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小米除了指粟以外,还指其幼苗,即粟芽。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粟芽为汤,利小便……止泄痢。”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粟芽散:治“脾疼食减少,心下结块”,并强调本方可“久服安五脏,益精髓”的作用。元代朱丹溪著的《丹溪心法》中载有粟米饮:治小儿吐泻,腹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用粟苗煮汤治疗“反胃热痢”,用粟花煎汁涂患处治疗“雀目”(夜盲症),说明小米全身都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