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是什么五行?
1、“大凡天地之物,皆阴阳之气化育而成” 此语出处何书?为何如此表述?能否具体讲讲阴阳五行的起源与相关故事? (一)阴阳之说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的基本规律,并用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实践。其核心内容为: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所作的二分法归类。
阴,阳之相对应者。阳为生发,阴为肃杀;阳主动,阴主静;阳热,阴寒……万事万物均体现着阴阳两方面的意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或现象。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如: 金生水,是因为金盛则耗损气,气有余则化成水;水生木,是因为水多而淹灭木,使木得到滋润而生长。
2、“所以知病之源,治之理矣。故发汗则阳气自复;下之则阴气盛而汗出。若阴阳两不相悖,勿劳思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本段主要讲中医的治则,即是治病的原则和方法。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病因的认识,二是阐述治疗原则。
在病因方面,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体或七情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致。所谓“六淫”,即自然界中的六种邪气,它们是无形的,可通过人体皮肤毛窍侵入人体引起很多疾病。 而“七情”中所提到的七种情志,则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的源头。不过,在这里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七情致病”的观点,认为某些情志过于亢奋也可以导致阴气的损伤。
在治疗原则上,《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因势利导”“疏风散寒”“滋阴降火”等的治疗方法。并指出治疗时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阴阳两不相悖”——不能过度驱风,也不能过度养阴。因为过犹不及,凡事要有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3、“然阳动而易散,故须佐以收敛之品;阴凝而有形,故须佐以通达之药。” 本句阐述阴阳之间相互影响的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
上文提到,当人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犯或情绪波动时,可使体内的阴阳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是病理变化的根源。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原则应是扶正祛邪,即调节机体内部的阴阳偏胜偏衰,恢复它们的相对平衡状态。
文中所说的“阳动”指阳气偏旺,“阴凝”指阴气稍亏。用阴阳学说来阐释这一病变过程即是:阳动(机能亢进)-阴液不足-阳动更为剧烈(恶性循环)。 所以治疗时需遵循“阳至而阴应,阴动而阳行”的治疗原则。即当阳动(兴奋)的时候,要用阴液(抑制)来应对;当阴虚(低沉)时,要用阳能(鼓舞)来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