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五行属于什么?
关于“润”的属性,历史上争议很大,最流行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属水”,另一个是“属土”,这两个说法都出现过很高频次,被很多人所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但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的术数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的,说文解字中关于“润”的解释便提到其性属阴,这代表“润”最早是被认为是属水的。但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对自然界观察的深入以及社会活动的丰富,人们对五行属性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西汉初年,人们认为雨从云下,云属阳,故雨水属阳,这时雨水就被归为庚金了;而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又发现了雨还有由地而起的情况,这样雨水就又被归到了土里。金朝李善道的《尔雅注》中就提到:“雨水,土生,白者土之精。”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二》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水土之气,凝而为水,聚而成泥,自根而下,入膀胱经络……此乃水之正气,其色清,其形圆。”“自根而下,入膀胱经络……”这里把“水土之气”和“水道”都分开了,显然是把“水”划分给土了。这一观点也被清代张璐的《本经逢源》所继承:“太阴湿土,得阳和之气,化云为之……是雨出两壤之间矣。” “水土之气”即今人之所谓“土气”、“脾气”,包含了脾胃消化能力和生理活动中产生的津液,也包括了食积所产生的浊液——痰。这些都属于阴的性质,因此当人们发现雨水有滋养土地的作用时,会自然地归结到土里去。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说的土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土是大不相同的。古书中提到的土指的是土地里的有机物质,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应称为“土壤”。这种有机质地很重的土,吸水吸肥能力强,能够维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但排放水分的能力却很差。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种植的农作物需要的“土”却是另一种类型了,它们不需要太多的水就可以正常生长,且具有很强的代谢能力,能在短暂缺水的情况下吸收自身细胞间的液体来供应生命活动,一旦周围环境条件良好,它们也能很快恢复原状。这类泥土被称为“惰性泥土”或“阴土”,它们的特点正好与“水木火金”五行中的土相克,也就是说它们克不了木,也不能生水(土里的水会被迅速蒸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