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属于什么五行?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三个学科的知识,其中,中医基础理论讲人体的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又是干支的基础,而干支可以表示时间,所以,从经络脏腑到阴阳五行再到干支,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中,干支只是外在的标志物,阴阳五行才是内涵的本质特点。比如,在十二经脉中,手太阴肺经在寅时(3点-5点)气血流注,足厥阴肝经在丑时(1点-3点) 气血流注,这些时辰正好对应于24节气的立春和大寒的时段,而大寒和立春又正好是农历腊月(腊月是十二月份)和后正月(正月是农历一月)的分界线。这样,通过外在的干支和时间标志,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人体内在的变化规律。
如果仔细梳理中医基础理论和阴阳五行知识,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讲的“金木水火土”实际上是描述了自然界五种不同的物质形态和性质,它本身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五行概念,而是个泛指的概念。当然,这五样事物代表了不同的阴阳属性,阳盛则外散,故表现为“木火金水”四行;阴盛则内守,故表现“土”的状态。 “五行的相生相克”也反映了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生”是指某种事物对其它事物的营养和生长作用,“克”则是说某种事物抑制另外某种事物的作用。
中医将五行分别归入五脏之中,“木火金水”属阳,归入肝心脾肺肾,“土”属阴,归入脾胃。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可以通过人体五脏而有所体现。同样,时间上的“四季五季”也可以通过五脏而有所反映。因为肝脏主生发,春季如草木,故春季容易肝火旺盛;心脏主血脉,夏季如火焰,故夏季心气最盛;脾脏主运化,长夏(就是夏至秋分之间那个时间段)如大地,故长夏脾气旺盛;肺脏主肃降,秋季如秋风,所以秋季肺气最盛;肾脏主蛰伏,冬季如冰雪,故冬季肾气最盛。这就是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