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几笔画五行?
法字,五行为水。 从字形上看,“法”由“氵”“去”“刂”三部分组成。其中“氵”表示水的性质、作用和特征;“去”为离字底,有火性,与“氵”相合,构成水火即济之象;“刂”代表刀,是刑戮的象征。 古代造字之初,“法”的字形并不统一。《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青龙……”的话,其中的“龙”字就作“灋”。这说明至少在周代,“法”字的形状已经与现行字体很不一样了。汉代的《汉书·刑法志》以及唐代的《唐律疏议》中,“法”字多作“灋”。可见直到汉代,“灋”还是“法”的通用字体。而“灋”字从“廌”从“水”,说明它最初是由“治”“水”二字组合而成。“治”在古代指治理水土,故从“治”的字多与水土有关。如“涂(凃)”——涂抹、“治”——治疗等。而“水”作为文字主体的一部分,表明了水的属性或功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灋”字结构中的“廌”是“知法者”的意思。同时许慎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丘也闻有政,勿勿然,曰‘何谓尔?’子曰:‘笾豆之事,则有法矣。’曰‘何谓哉?’子曰:‘执爵而酳,礼仪既毕,君子至止,乃设酒觞,少顷复始。’”这里所谓的“笾”字,就是写作“灋”字。
到了宋代,“灋”字结构中的“廌”(zhi四声)被改为“示”。这是因为宋朝的“示”字,上面部分写作一短横,而唐朝的“示”字则为一竖。改“廌”为“示”,一是与“示”字的形体一致,二是暗含“明君执法,如神示然”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要把“法”字的偏旁改成“水”形,明朝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做了说明——因为“水”主清平,而“火”主炎上。二者相比,“水性趋下,比于臣道最宜。且治本用水,故以治水为名,似称尊帝之意焉。”(p.743) 综上分析,“法”字从“氵”而得金,是为生水;从“去”而得火,是为去火。金能克木,水是克火的,所以“法”字五行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