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逸代表什么?
“逸”,少劳而多得,与“劳”相对。 《礼记·中庸》有子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郑玄注:“冀得幸福为徼幸。”“徼”,即“邀”,表示“希望得到”的意思;“幸”,繁体字作“囍”,本指女子出嫁,这里引申为成婚后男方到女方家迎娶。合起来意思就是,小人通过走险(干坏事)的方式来求得幸福(结婚)。 “逸”和“劳”,也是相对的。 《论语·郑玄笺》:“逸,豫也。劳,苦也。”“逸豫”,就是安逸、闲适。但是,如果过于安逸,缺乏劳动锻炼,人就会变得慵懒,身体素质下降,变得不堪一击。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逸”是有度、有限制的。超过这个限度,由“逸”引起的种种弊端就会显现出来。
《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国大夫季氏宴请孔子,酒喝得正高兴,席上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气氛很是热烈融洽。这时,孔子突然站起来,对着季氏深深一揖到地,然后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 孔子这一举动颇让人费解。是生气吗?好像不是。因为据记载,孔子对季氏其实还是很尊重的。是厌恶了吗?也不像是。毕竟之前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愉快的。那原因只能是一个,孔子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季氏之宴,歌舞升平,觥筹交错之间,礼乐崩坏。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当然知道“逸”对于人的重要性,也知道“劳”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勤劳,社会就失去了动力源,人类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是,他也看到了“劳”的另一面——过分的“劳”会导致人的尊严丧失,会使人变成工具。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当所有人都不再愿意辛勤劳作,这个社会就只能允许一部分人通过抢劫等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时,社会的公正就被摧毁了。
为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必须对“逸”加以限制。孔子认为,“逸”需要有一个底线。超出底线的“逸”就是放荡不羁、腐化堕落。这种放任自流、没有底线约束的“逸”,对于人的伤害是致命的。 所以,在“逸”与“劳”的关系上,孔子更偏向于后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劳”的态度是畏难却步,有些则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像儒家所提倡的那样,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该劳动的时候认真努力地去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放心大胆地放松,尽情地享受。 这样才可以达到“亦逸亦劳,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