嬫的五行属什么?
“壬”的字形演进与“人”形有关,《说文》:“人在水中,象形。”而“壬”字金文像一人站在水中,小篆像一个人背对水而立,故“壬”字本义当为“人”。 甲骨文、金文中,“壬”字多作“王”,如“王”、“王大”等,当指天子、君王。《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封神农之后于焦……立殷后宗庙,奉殷祀不绝。”又《汉书·文帝纪》:“朕之不德…至夜半,还至雍阙。”则“壬”有“王”之义。
但另一方面,“壬”字也有“任”之义。《诗·大雅·生民》:“载芟载柞,其耕泽泽。”毛传:“泽,滋润也。”“泽”通“壬”,此处“壬”即“任”之义。可见“壬”字在商代具有多重含义。 春秋战国时“壬”多用作动词,意为“行内事”(即祭祀),如《春秋·桓公五年》:“五月,癸亥,葬我君庄姜。乙丑,葬我君夫人姜氏。”杜预注:“内事,谓祭祀也。”这里“祭”即“壬”之义。
秦一统天下以后,建立了郡县制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本人十分热衷祭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他“兴建章宫,及诸郡县官殿,百官馆舍。”又“始皇初兼并天下,以为周文武不足四百年,秦灭二世得志,岂不以数十百年为国哉?乃拜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这里的“兴”和“拜”均当为“壬”之义。后来“甲”、“乙”、“丙”等天干依次相配,作为记日、记月、记年的符号,“壬”的位置被“癸”所代替。现在“己”以后的干支中无“壬”,而“癸”则排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