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的五行属什么?
古代的五行,是古代道家认为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泛神论的观点,把天地万物都看作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或生成的,这是一种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 后来这个观点被引入了中医理论中。因为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道家学说,如“精”“气”“神”等,所以五行也被引入中医中,用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现象。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即所谓“五行为循环相生”。
在中医理论上,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因为脾具有化生血液和气血的功能;肾被称为“先天之本”,是因为肾有储藏精气的作用,而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都与肾中所藏的精气有关。 在病理上,如果一个人的脾气虚了,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大便稀溏等症状;如果一个人的肾气不足了,则可出现腰膝酸痛、四肢乏力、小便频数清长、遗尿、耳鸣耳聋、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早衰健忘、阳痿早泄以及女子月经迟来、量少、闭经、不孕等症。 如果一个人同时出现了上述两类症状,则分别考虑可能是由脾虚或肾虚引起的,再分别根据“实脾”或“补肾”来进行调理。
五脏与季节的关系也体现为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胃,秋养肺,冬养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