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属于五行的哪个?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风、热、寒、湿、燥、火六邪,是古人看到的致病原因。在现代人的认识中,这些病因与气象学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所说的五体(形)对应着现代医学中的五种气候条件(气象要素)。
风寒风湿燥热都是具有明确地理指向性的病因,而湿邪没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属于泛犯之邪。 从中医的宏观角度来看,气候要素除了会影响发病以外,还会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转归。例如湿热容易诱发疔疮,而寒湿则常常阻碍疮疖的生肌敛口。
了解自己的肤色,对于养生和预防疾患也是很有帮助的。这里给出一个简明的结论:黄黑者注意防风御寒;白晰者需注意防晒除湿;正常肤色的调养重在平衡。 至于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就要说一说中医对颜色的认识了。颜色是光线的反射,因此有“有诸内必行于外”的说法。皮肤的颜色其实是由经络之气决定的——气血盛则肤色丰腴红润有光泽;反之,气虚血弱则皮肤干燥粗糙无光泽。所以要想让肤色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就必须补足气血,特别是阳气。而这恰恰符合《黄帝内经》中关于养发的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作息规律,心态平稳”的道理所在了。
中医理论将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联系,相类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果相生关系失常就有可能产生过度制约,即“相侮”;如果相克关系失常,就有可能产生反向制约,即“相乘”,都会引起脏腑之间的功能失调引起疾病。中医学还提出,人体的五脏与体内的诸多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分别称为“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四白”,“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等。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诊断,通过了解脏腑的生理病理状况,结合症状及体症,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来判断人体之内的五脏以及五脏与诸多组织器官的关系。下面对与皮肤科疾病有关的脏腑生理病理略作介绍。
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的功能主要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又主肃降,通调水道,能协助大肠吸收水分,将多余的水分输布全身,并向下向内输送至膀胱排出体外;肺合皮毛,宣发卫气,并通过经络滋润濡养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肺藏魄,为“气之本”和“华盖”之脏,所以肺气旺,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强,不容易发生疾病。若因感受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之邪,或饮食不当,或长期营养不良,损伤了肺气,导致其功能失调,外邪得以直接或间接地侵袭人体则可发生疾病,特别是导致鼻、咽、喉、皮肤、毛发、骨骼等发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