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属于五行中哪行?
五行,木火土金水(阴阳),我们每个人都有五行属性,是出生那一刻就决定的。 “天有五运,地有五味,人有五脏” 这是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转规律得出的结论,和现代物理中的微观粒子运动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在一个循环体系之中。
中医讲“天人合一”“法于自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人处在天地之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行。 比如春天的时候,气温回升,万物生发,这是木生火的时节;夏天阳气旺盛,万物繁华,这是火生土的时节……以此类推吧! 冬天水冷木沉,四季交替总是有的,但每个季节却都有它的特性。
我举个特例,比如金,秋天主气为燥金,这时的金是有阳气的,所以有“寒露霜降,天气下降,草木凋零”,那冬至一阳升,这时的水不是寒水了,而是润土,这就体现了阳气的特点,所以小寒大寒,滴水成冰,而农历腊月却是“腊尽春回,水中见月”,过了立春,水又变回寒水,正是“冰消雪融,万象更新”。
当然,每个月每一天都有其特性,并不是单一从节气来论命的。 不过,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生相克,有着很强的动态平衡系统。
如果某个器官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又出现失衡状态,那么该器官所对应的五行就会偏盛或偏衰,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调理我们的内脏功能,才是养生的根本,也是调养的根基所在!否则你吃再多养生食物、再勤锻炼,体内五脏亏虚,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中医学中,在人体的五脏中有心、肺、脾、肝、肾五脏;在人体的情志活动中有喜、怒、忧、思、恐五志;在人体的形体部位中有口、鼻、足、血、发;在外在的情貌上有哭、忧、哕、鼾、咳;在五脏的病变征象中有瞀、咳、咳、惊、栗;在五时中有夏、长夏、春、冬、秋;在五方中有南、中、东、北、西;在五气中有热、湿、风、寒、燥;在五色中有赤、黄、青、白、黑;在五味中有苦、甘、酸、咸、辛;在五窍中有舌、口、目、鼻、耳;在五液中有汗、涎、涕、泣、唾;在五音中有徵、宫、角、羽、商等等分别属于五行的火、土、木、水、金。 诸如此类的以五行系统归纳的有规律的脏腑、形体、情志、病变、时令、地域、气化、色味、孔窍、津液、音声等等推演而成的可以类比相应的有五十多个。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中有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内经》中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明脏腑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行脉络学说。
在中医学理论中以五行学说来概括人体的五脏,即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统一关系,这就是中医五脏系统。中医学在探讨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时以五行系统来解释。如:
心与小肠,同属于火,是母子母子相及;脾与小肠,分别为土与火,是子盗母气;肺与小肠,分别为金与火,是相侮传变等等。在说明脏腑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时,则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理论来概括其传变规律。如:
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心火旺盛引及于小肠而致小肠火热;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大肠热盛,损伤肺金;脾与胃是表里关系,由于脾胃同属于中土,因而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等等。由于中医五脏系统以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的中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为生之本。由于心对脾来说是所胜之脏,为所不胜之脏,又为母脏,因此心病传脾和脾病传心是中医学常见的五脏病变规律。
中医的五行脉络学说,用五行系统解释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的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脏腑经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