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佛教的吗?
不是啊,五行的理论起源自先秦的《尚书》、《周易》和《战国策》等典籍,到了汉代开始盛行并且成为官方学说,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佛经中提到的金、水、木、火、土其实是一种五行说的泛指或者借代,就好像说‘仁义礼智信’时通常不会具体指‘仁’或者‘义’等等单一的元素一样。也就是说金、水、木、火、土是五种元素的概括或者抽象,而不是像中医里的五行那样是有具体形状和性质的元素。
另外提一点,中医认为人的出生年份属相为虎、兔、龙、蛇的话,五行属于土;猴、鸡、狗、猪的话,五行属水;鼠、牛、虎、兔的话,五行属木;龙、蛇、马、羊的话,五行属火;属老猪的五行属土…… 而佛家认为每个人的缘分是不一样的,这个‘缘’就是五行中某个或者某几个元素更多一些的意思。例如一个人生肖属龙,地支属火,那么他的命盘五行就会缺木。
而一个人的姓名笔划结合计算得到的数(俗称‘阳历数’)如果与佛家认定的某种元素过多或者过少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和那个元素所在的星座或者宫位有了某种关联了——这种数字对应的元素在西方占星学中也叫‘行星’,所以在佛家眼里这些都是有实相意义的。
五行属于本土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思维方法。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的概念不仅代表了五类有形物质(如木头、石头等 ),而且代表了五种抽象物:生长,热、干、肃杀和寒湿等等,所以五行学说的核心在于“五德”,而不是“五材”。
从古代开始,五行就开始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建筑、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后来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五行说有了许多重大的发展及变化(所谓五德终始说和阴阳五行说),并对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所谓五服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观,如孙武的五事七计思想,吴子的八陈说等。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五行的观念是在殷周时期产生的。《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西汉以后,五行说逐渐发展成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所谓五德终始说认为,社会王朝的更替与五行次序相符合;所谓阴阳五行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及维持宇宙运动的五大物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