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五行属性什么?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春秋时齐国高子仲为父祈寿,“作主,修除祠室,雉兔之毛,以陈于坛。”郑玄注:“方形曰主。” 汉朝的经学家对此解释更详细:“方者,神象主。主必有形,故以方名。” 所以可见,方是祭祀时用的一种器物,而且是长方形的。 这种祭祀用品,后来发展成古代的棺材——方形的木器,中间隆起,两边有底座,形状正如供台。古人认为人死如不死,灵魂归于天上,所以要“铺席于地而祭”(《礼记·檀弓上》),这“铺席于地”的用词很形象,正是后世所谓“铺金砌玉”的“铺”字最初的意思。
由于死者灵魂所归的地方需要一张床,于是这种“铺席于地”的工具就变成了装殓死者的棺椁,也就是《礼记·檀弓下》所说的“有筵席而葬”之意。 再后来,棺材又发展出了不同的材质和样式,但“方”却保留了原有的含义指代棺材——至迟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是这样的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习惯把墓穴中摆放的棺材称为“方”,南朝梁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朝齐武帝在位的时候,“陵西十馀里有一石马,夜夜常见火光。”当地官吏担心火灾,想将石头马移走,“移马须得一昼夜力士,乃能举之。及至,火光转炽,夜不能就。”结果到了夜里,“火光照得通天。”官民皆大惊。
原来,这匹石头马就是古代的梓椁(即涂以丹漆的石椁),上面雕刻花纹,夜间看起来就像燃烧的火光——当然这不过是作者的想象而已。不过,作者既然说这是古代梓椁的形状,那就说明此时人们已经习惯把长方形且顶部略呈拱起的石制品认为是棺材了。 唐宋以后,纸制棺材、柳条棺材盛行,木制的棺材逐渐被淘汰,“方”也就不再是指棺材本身,而是指陪葬品或冥器中的木制构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