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五行看有什么病?
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病症,而是说某一类疾病容易找上哪一类人。 例如:金克木,是指肝属木,胆属金,而肝主疏泄,胆主肃降,当肝胆之气郁结的时候就会产生口苦咽干目眩耳鸣的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
又因为“金克木”,所以,肝火太盛就容易引起肺热咳嗽,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有大便燥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个五行系统里,某一个脏腑生病了以后通常会牵连到哪一个或者那几个脏腑。 金生水——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金生水,也就是说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润泽肾,肾气旺盛可以蒸腾膀胱,促使小便顺畅,大便不燥结。 水生木—-心属火,又因其位在上,称之为“君火”,脾属土,位置居中,谓之“中土”,木居于下,谓之“臣火”。只有心火、脾土、肝气三气调和才能使人精神抖擞。 木生火——心火之阳温煦脾土之阴,温暖肾之阳,阳气得布,全身自暖。 火生土——脾土之阳得心火滋养,能化津液、运五谷,以滋补五脏之阳。
土生金——脾土的充实,有赖于三焦之气化,而三焦之气化,有赖于胃津的布散,故说有胃则有人参之功,无胃则无人参之实。 金生水----对于肾脏而言,是谓封藏之本,精之所聚也。若肺气虚弱,不能布津,则肾失固摄,精气流散。 .... 总的来说就是同一五行的人,其各个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就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变化而得到的宝贵经验总结。
按照五行学说,一切生物的机体及其功能在构成上的基本联系和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类型,而客观存在的有青、赤、黄、白、黑五种不同属性的色彩,则被用来作为五类不同事物和现象的象征或标志。按照这种类比和归纳的方法,人体的五脏,乃至五脏所主的形体官窍及情志活动等,也随之同五时、五方、五气、五味、五色、五方等等相互维系,相互应,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的系统。如,将肝归属于木系统,心归属于火系统,脾归属于上系统,肺归属于金系统,肾归属于水系统。在这些系统中,每一系统又都有其外在表现。如肝系统外应于筋、目,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之相配的有酸味、青色、春时、东方和风。把人体组织器官和自然界的万物,按属性、性能分门别类地归纳成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这反映了各系统的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共性和相关关系。
脏腑病变,既遵循着五行的有序性和功能的规律性发生传变,同时也反映着五行在属性和现象上所概括的共性病理特点。如肝属木系统,木有曲直的性能,并以青色为代表。如果本系统失调或患病,则可见到与其性能和颜色相关的各种病理现象和症候特征,如急暴易怒等,其面和指甲多呈青紫色等。如肺属金系统,凡发生咳嗽、呼吸困难,身体呈白或咳吐带血等病理变化的,多从肺病取治并从祛除或调整金系统的异常属性着手。肾属水系统,一旦罹病或肾体亏虚,常见腰痛少腹拘急,足胫寒冷浮肿,并呈黑色,小便不利等病变,“州都之官,津液藏也,开窍于耳及二阴” ,也是在描述肾体及其所应属的水系统的病变。
总之,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及其他相关组织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从而揭示了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同外界环境在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所存在的共性规律及其相互间的有关机理。中医学中有关脏象学说,就主要是利用五行归类法概括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