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不属于什么?
五行,简称为“五气”或“五味”。在古代中国,人们用五行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构成。因此可以说五行属于哲学范畴。 《尚书·洪范》记载了五行这一概念的出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这里所说的五行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五行并不完全一致(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五行一般不包括金、木、土)。而且这里将五行与五行为万物本原的说法相对照,说明五行最初应该仅仅是指五种物质,或者说五种承载万物的载体。
五行中的五,指的是五种事物;行,有流行、运行之意。五行的含义,可以表述为五种运行不止的事物。 这种以五行来指代万物的做法,既直观又便捷。因此被后来的道家、阴阳家所吸收。在战国时期的楚地,就有“五行之气”的概念。在秦焚书坑儒之后,由邹衍等人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学说,更是得到大力推崇和发展。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传承和创新,五行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尚书·舜典》中,就有五行之中“三德”的说法: “皋陶谟”“六府三事惟修;玄德嘉谋,威克厥爱,材唯土肥。”这里的五行已经和五行的本原无关,而仅仅是用于形容各种德行。
到了汉代,五行与五色、五音、五脏乃至五常都联系了起来。颜色配五行,声音配五行,身体器官配五行,甚至连道德品行也配上了五行。总之,大凡能想得到的,都配上了五行。这实际上是一种泛五行论,几乎将一切东西都纳入到五行的体系中来。这种观点,直到近代都还有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