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五行属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自生自化,循环不已。但六气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风”和“热”偏性最大;“寒”和“湿”次之;“燥”最苦;“火”最热。根据六气的不同特点,将五运六气分为五个步数,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用天干表示五行的阴阳变化,则甲木逢戊土为阳,乙木逢己土为阴;丙火遇庚金为阳,丁火遇辛金为阴;戊土见癸水为阳,己土见壬水为阴……余此类推。 古人将五行的每一行分成阴阳两个阶段,这样每一个阶段就代表一年中的6个月(5×3=15),而每一步则是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也就是每年有4个季节,每个季节72天(15×4=60)。
以春季为例,寅月(立春至惊蛰)5天,卯月(惊蛰至清明)15天,辰月(清明至谷雨)30天。由于一个季节的天数不是整数的,所以每隔几年冬季就会延长一天。
在五行之中,每行都有阴阳两个阶段,因此一年中就有8个季节——每个季节90天(30×4=120)。 以上所述是正常情况下的气候演变规律。然而古人发现,每逢庚辛之年,秋季会出现“早霜”,也就是说白露之前气温会逐渐下降,出现寒凉的天气。于是他们在原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季节——“寒露”和“霜降”——各十天。这样一来,每年就有十个季节了。
在十天干中,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同火。其中甲己、丙辛合化之后,阴阳各有其归。其余组合,都是阴盛阳微或者阳极阴微,二者互相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十天中气温忽高忽低,变化无常。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内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化、五时、五物、五味等有相应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体现,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医学上,把这种理论称为五行学说。 中医所说的 “五脏” 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五行” 包括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质。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通过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着。
所谓生克就是促进与制约的增、减关系。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周而复始的相生、相克的循环运动维持着自然界五行物质结构的动态平衡。在人体,则维持着五脏功能的相对平衡。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不仅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而且对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用五行属性来概括的。中医所说的人的五体、六腑、五华、五官、五声等,都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来分属的。五行的具体属性如下: “心” 在人体的五脏中属火脏,其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主一身之血,统摄全身血液的运行。心主汗液。 “肝” 在五脏中属木脏,其功能主疏泄,疏通气血,调理情志,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筋,与胆关系密切。肝主泪液。 “脾” 在人体五脏中属土,其功能为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主四肢与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关系密切。脾主涎液。 “肺” 在五脏中属金脏,其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主涕液。 “肾” 在五脏中属水脏,其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在体则主骨、齿、发、耳及二阴,与膀胱关系密切。肾主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