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属于五行属什么?
“邺”字属火,“邺”字五行缺火的说明是错的! 首先从字源上看 “鄴”字的甲骨文、金文的字形都似屋舍,本义是指筑有墙垣的处所。而建筑是用木头做的,木生火,所以“鄴”字五行属火。 (上图是“鄴”的甲骨文字形) (上图是“鄴”的金文字形) 再从历史上“鄴”字的读音看 “鄴”字在古代读作yè,阴平声调,古音属阳去,与“叶”“夜”等字同音同调;而在现代汉语里“鄴”读作yì,上一声调,与“易”字同音。古人建房以木材为材料,所以用建筑之“業”的字形表示“葉”,即树木的树叶,由此引申出“光耀”的意思,如“榮燿”,再引申指“繁荣”,如“豐業”。
由古代的读音和词义关系看,“鄴”字应该属于用火来建设的象形字,其五行属性应该是火。 关于古代汉字的多音字、异写字,我写了一本书,里面有详细的解释,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写的关于汉字的书~
一般,人们都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相配,即东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其实,这种五方与五行的一一对应关系,是两种观念体系各从自身需要出发进行类比联想的结果,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而多变的关系。
邺,是位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漳河与黄河之间的古代都城,自曹魏邺城起,先后成为北齐、后赵、前秦、冉魏等王朝的陪都或首都。邺城地处华北平原,从大的区域范围看,正位于九州的冀州与兖州之间,与东方很远,所以,以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配属五行的话,无论古人的观念体系如何变化,邺城都不可能与东方木相配。
其实,古代的五行观念是多样的、复杂的,还有不同的配属方式。东汉易学家京房根据《周易》乾卦、坤卦、坎卦、艮卦、震卦、离卦、兑卦、巽卦八卦的次序和性质,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八个方位相配:离卦为南卦,为南方,离为火,南配火;坤卦为西南卦,为西南方,坤为地,故西南配土;兑卦为西卦,为西方,兑为泽,泽内之水不能大,而金生于水,故西配金;乾卦为西北卦,为西北方,乾为天,乾为君,天、君、金都是至阳之物,乾卦之位宜与金位相配,故西北也配金;震卦为东卦,为东方,震为雷,雷中有火,故东配木;巽卦为东南卦,为东南方,巽为风,风之性质为木化,化在木上,故东南也配木;坎卦为北卦,为北方,坎为水,北配水;艮卦为东北卦,为东北方,艮为山,为少男,少男属木,山在北方,木受水制,艮卦之位宜与木位相配,故东北也配木;至于中央,则配以万物。
由此可见,邺城可能因为位于北方、北方配水、水具有木之生长化育的功能,而在某些古代观念体系里被视为东方、东方之木。
此外,京房易学还将四时、二十四节气与八卦、五行、八方相配,以乾卦主北方之冬,配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初气、中气、末气,以坤卦主西南之仲冬,配十一月的末气、十二月的初气和中气,以兑卦主西方之季冬,配十一月的初气、中气和十二月的末气,以坎卦主北方之仲冬,配十月的末气、十一月的初气和中气,同时,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逻辑,即以水生木、木生火、木克土、土克水的循环规则,将五行配列于四季、二十四节气里,使水配冬、木配春。京房还把这种四季、二十四节气、八卦和五行的配属关系运用到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以天干配地支而形成了甲子、乙丑等六十干支纪年纪月的顺序,每一个干支为一岁,六十年为一周)中,即将冬、水、北一一对应地配列在子、亥年,而把春、木、东一一对应地配列在寅、卯、辰年。邺城从大的区域范围虽然不在东方,但它在晋冀豫三省交界中属于偏东的方位,同时,它又具有北位、水德的性质,因此.邺城在某些古代观念体系里可能被视为在东方或具有木德。
汉末以降至十六国时期,冀州和兖州一带有袁绍、曹操、袁尚、高干、公孙氏、张燕等数十人割据,在此起彼伏的争战中,曹操势力逐渐压倒袁绍集团,后灭掉了袁绍及其子袁尚、高干等势力,统一了冀州及周边地区,最终,曹操又南下逐刘备,败袁术,大败张鲁,使兖州、豫州、荆州等南部地区也纳入了控制,实现了基本统一北方的军事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很多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