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的五行属什么?
踏(tà)姓来源较广,据《姓氏考略》载:“踏氏,春秋卫灵公太子朔之师,得罪出奔晋,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此记载中的“踏氏”是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的姓;而《姓苑》里所载的“太史公云:齐有踏兰氏。”则又指出东汉大司徒梁竦之子梁奉的姓氏即为“踏兰氏”,其后裔遂以“踏”为姓,并世代相传,一直使用至今。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隋朝以及元朝初期,均有“踏姓”见于史书;至于明代小说《西游记》中,亦称孙悟空的原型齐天大圣“石猴”为“踏金冠”。这些史料与文献都足以证明一个事实:古代的“踏姓”,的确是中原地区一个相当普遍的姓氏。
在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和山西等省的地名书中,均可见到有关“踏姓”的记载。例如: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的“踏头乡”,就因该地古称“踏头城”而得名,并且当地人至今仍称“踩踏头村”或“踏头峪村”;又如山西太原市西南约60里的“太汾公路旁”,有一村庄被称为“下塔儿”,当地百姓表示,该村原址有一座古塔,后因修筑公路不得不拆除,故以此命名;再如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北约17公里处的“太河镇”,因古时曾有大石桥,桥下有一条河,两岸有诸多村落,唯独此桥无墩,故名“太河”,又因镇内有座真武庙,故太河镇又被称之为“太河庙”,而当地的“太河”读音就是“ta he”。
上述这些地名中,既有人们熟知的古今同名现象,诸如洛阳的“踏头乡”和山西的“太河镇”;也有现代人可能感到颇为陌生的历史遗存,诸如汉代的古渡口——“涉邑津”,以及在唐代曾被命名为“范阳”的地区等等。凡此种种,无一不为研究者提供了了解历史上“踏姓”或“太姓”所衍生的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