騑字五行属什么?
騑,读音[fēi] 。繁体字作「騑」,异体字作「騑」,简体字作「斐」。《玉篇》、《集韵》、《类篇》中作「騑」;《广韵》中作「騑騑」或「菲菲」;《唐韻正音》中作「飛菲」「飛非)”。《五音集韵》中作「霏霏」;宋真宗御制《广韵》中作「菲翡」(“非”旁加“隹”)。 从字形看,古文字的“騑”字像三匹马并排跑的模样,《说文》解释为“骖马也”,指车辕两侧驾车的马。《周礼·夏官·校人》“王之五路,各以其属名之”中的“騑”,郑玄注:“騑,骖马之名。”汉代的戴圣在《礼记·明堂位》中解释“騑”是“二骖一服”,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阐述为“两骖马而一服马”。“騑”是指古代乘车时,车辕两边所驾的马。至于中间的那匹马拉的车叫什么名字呢?古人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中间那一匹并不担任执辔的工作,只是承担牵引的任务而已。所以,尽管中间那匹马不像两旁的马那样“有功”,但“坐享其成”,可以“不劳而获”。于是,这匹无功但有劳的中间马就被称之为“騑”了——虽然这个称呼有点暧昧。
不过,古代的“騑”其实很少用来指称真正的边马——也就是位于车辕外侧的两匹马。这是因为在古代,驾车所用的马以中马为主,边马为辅。《礼记·檀弓下》中有言:“大夫之驾车也……左骖死于外,右骖弃而不反。”郑玄注:“此卿之乘车也……”可见,所谓“左骖死于外,右骖弃而不返”是说左边的那匹马在外侧奔驰中死了,因此要更换它的位置,让里面的马出来牵挽。右边的那匹则一直留在里侧,所以“弃而不反”——只能空着屁股回去了。这就是对中马地位的肯定。相反,用边马驾车的做法,只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迎送贵宾的时候。而且,那时驾车的马匹数目往往较多,所以中间的那匹马反而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处于“闲散”状态的边马也就有了担当——它们负责“抢前”和“断后”,以便能够顺利引导车辆通过狭窄的地方或者避开障碍物。
东汉许慎著《说文》“騑,骖马也。从马,非声。”“騑”字的出现比“骖”字晚得多,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因为“騑”是指没有执辔之劳的四匹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