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土多行木运?

冷秉家冷秉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其实是一种虚拟的,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它和现代科学中的“元素”概念并不完全一致(虽然它们有交集),也不能理解为古代的中国人就不知道元素周期表。 “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性元素的运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金属(五金)、木材、水、火、土壤称作五行的延伸。 然而,古人所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不是我们今日所认为的元素或矿物质。而是某种特定的物质,即:金是特定的矿物,而不是铁或其它;水是特定的液体,而不是氢或氮的混合物等等……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描述,“五行”其实就是一种聚合态的物质,这种聚合态的物质是由五种不同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五种微粒子用现在的化学语言来描述就是离子。 古书上记载:“金有五质:黄赤为土,白为金,黑为水,青为木,红为火”《汉书·律历志》。

事实上,古人发现当温度低于280摄氏度时,铜会融化并产生紫红色液体;高于这个温度时,它就会变成黑色。由此古人总结出“金生火,火生土”的关系,并用这条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 其实这就是物质的形态变化和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相态”和“变色反应”,也就是今天常说的“熔点”和“沸点”。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数值时,某些固体物质会发生颜色的改变,同时气体也会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这时温度虽没升高,但气体的压强却会增加。 对此,《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解读,其卷十二“火部”中说:“冰炭共煮,其理至奥。盖冰本清水,炭为黑物,各有所属,而水火既济,阴阳相和,故能变易其形,各正其位,此阴阳升降化育之一端也。”

在一定的温度下,有些物体能够发生两种相态(固态、液态)的变化,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循环往复。这类物质在古代被称为“阳燧”(现代科学称之为“晶体”)。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是这样描述的:“方家以水晶与古镜排比,能照影像。此乃阴阳中生阴之妙,此象乃内视之象。”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物质的状态变化其实是“阳变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能量)来完成。 古人发现了这些有趣的现象后,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于是提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用它来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 “水生木,木生火”是指高温会使水气化(汽化),而气化所需要的能量(热源)是来自太阳的。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与之碰撞其它分子的机会也就越大;高温的水分子会比低温的水分子更容易实现电荷转移,从而发生电解作用生成氧气和氢气。

所以,中医书上写道:“湿土得火,而后生化,谓土得火而润。” 也就是说,“火”是万物生长之源。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这里的“火”并非现代人理解的燃烧着的火焰,而是一种推动力,它可以是高温,也可以是高压,还可能是其他的形式。

二是这里的“火”是阴阳中的一个阴性符号——阳中有阴。因此它是可以转化为别的物质的。

三是这里的“火”必须得到“土”的滋养才能发挥作用,它需要“土壤”这个载体。 同样,“土”也是阴阳中的一阴,它必须要得到“火”的照耀才能发挥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