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诗字属于什么?
《五音集韵》,“詩,阴平聲……今俗作韞”; 《康熙字典》引《唐韻》,“詩,陰平聲……”; 《中华大字典》,“詩,古音尸。入声。”; 《汉语大字典》,“詩,阴平声音。本作韞,今作詩”“…《集韻》、《韻會》并音時。義同。”
以上引用古代字书对“诗”字的读音的记载可知,古无平水去分,“诗”读作shī(第一声)。 《诗经·大雅·緜》序:“緜,文王之兴也。”汉郑玄笺:“緜,谓布绵爲衣也。此言文王始兴為诸侯而著綿衣也。”晋陆翙《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有帛十五疋,文彩鲜明,光采煥爛,世所罕比。”明宋濂《送陈刺史之任绍兴》诗之三:“錦繡裁詩獻天子,丹青画貌寫神靈。”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草木》:“草木之中,花草最美;花卉之中,牡丹最佳。牡丹之中,又以花瓣肥厚,色澤鮮妍,而堪入畫者,謂之花中之魁;其花瓣薄者,則不稱意。”现代叶圣陶《倪焕之》二四:“他的眼睛像浸在水中的玻璃球,亮晶晶地闪烁着。” 上古音系中,“诗”属脂部,去声。在《广韵》等中古音系里,“诗”属支韵,去声。《集韵》等韵书里,“诗”属之韵,阳去。可见在古代,“诗”的读音是比较稳定的。
从上述材料还可以知道,古人用“诗”来表示两种含义:一是指“做衣服的丝麻”,二是指“用文字或语言所表达的物品”。 前者对应的汉字就是“詩(詩)”,后者是“箴(箴)”和“诔(诔)——这两个字现在一般不再混用,但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
可以猜想,“詩”的字形来源于一种用于祭祀或纪念祖先的绸缎制品,“箴”和“诔”的字形分别可能来源于“丝绸”的和“丝带”,它们最初都写作“詩”,后来在字形上加以区分。 现在来看,“詩”的第一义项指的是“吟诵的诗篇”——这些诗篇主要用来祭祀或纪念祖先。由此引申出第二义项“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