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和沭五行是什么?
“临沂”地名称谓的演化过程是: 公元前21世纪—春秋前期,今临沂市一带属青州之域,称营丘、临淄; 春秋中期,今临沂市北为莒国领地(附属于鲁国),称鄫城; 春秋后期,今临沂市北为齐国领地,称郯城; 战国初期,今临沂市北为越国领地,称即墨; 战国中期,今临沂市北为齐国领地,仍称郯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区属东海郡辖,始有“临沂”之名;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东海郡领十四县,临沂为其一; 王莽新朝时期实行州牧制,改东海郡为徐州,以亭部为州界,划徐州南部为下邳郡,将原海西县改为海西侯国,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东汉初年,恢复西汉郡县制,东海郡领十六县,其中就有临沂; 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东海郡为徐州,另置琅琊国,治所在沂南北,而永嘉之乱后的晋代,则是徐州治所在山东枣庄,同时代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亦皆如此;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但此时的彭城郡与汉代的刺史部、东汉末年的州牧部没有直接关系了,而是直接隶属于京师;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徐州境内设置徐州总管府,统管徐砀彭泗四州事,下辖八县,其中就有临沂;
五代十国后梁时,因皇帝姓李,为了表示皇权正统,所以改徐州为棣州,这时的棣州辖五县,其中就有临沂; 五代十国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复名徐州; 北宋时徐州隶属京东西路,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徐州升为淮海守备司; 元朝时期,徐州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徐州路治所。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裁并府州,设三辅,徐州属南直隶凤阳府。 清初,丰县属江南省徐州府,属江苏省淮安县;
乾隆年间,于宿迁县城西四十里处设置沭阳分府,割徐州之沭阳县及淮安之山阳(今淮安市淮阴区)、清河、睢宁等县,共七州县,属扬州府。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建东、西、北、豫四个省份,徐州所属的豫省又分为豫东南道、豫西北道,此时徐州属豫中南部的商邱府。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后,江苏巡抚李鸿章设淮军,以刘铭传为首任淮关总办,在徐州附近组织防御工事,抵御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刘铭传出任北洋大臣后,在天津建立淮军节度使署,从此开始了淮军集权的局面;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析出徐州所属的萧县、沛县设立徽州的祁门县;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一月,撤废驿站,改设邮传部,道路划分为九段,徐州所在的第二段由两湖总督兼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廷拟在徐州设南征大营,调湖北、四川等地军马前往训练,准备进攻南方革命党人势力,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作罢。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建制,徐州所属各县划归徐州道管辖;十七年(1028年),废道厅,直隶于省,徐州属淮海区;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废淮海区建制,设立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驻铜山县,辖铜山、沛县、睢宁、宿迁、涟水五县;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八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徐州后,在铜山成立伪淮海政务委员会,统管徐州及其以南地区的伪政权机构,直到日本投降前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徐州绥靖公署,统一指挥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同时还成立淮海经济委,统一接管日伪时期的工厂等企业。淮海经济委是国民党政府为了应付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强大压力而在徐州地区设立的傀儡政权,主任委员由行政院副院长吴忠信兼任,下辖四县,驻地在今徐州市旧街粮库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