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字五行中属于什么?
佟(tóng),姓。源于鲜卑族慕容氏,出自北魏孝文帝改慕容氏为“穆”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晋书·载纪》、《魏书·高祖纪》记载,十六国时期,北方契丹族的首领叫郁久闾氏,在代北地区(今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建立政权,国号大辽,史称辽东契丹,后来被鲜卑人拓跋氏所灭。
到了公元395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后,把国都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当时,在平城周围居住着鲜卑化了的匈奴人刘氏和丁氏,还有汉人郭氏等,他们的姓氏都属于汉语姓氏中的多音多义词,书写形式比较复杂,北魏朝廷很不方便管理。
这时,魏帝孝文帝决定采用改革措施,给这些没有明确归属的姓氏定出标准音和字形,实行姓氏汉化政策。具体做法是由皇帝的姓氏开始,而后推行到皇族其他人以及官员、百姓。其方法是在确定姓氏读音的基础上,再根据读音确定字形。
比如,皇帝姓氏“拓跋”的“拓”字,根据前燕汉人的语言习惯读作ta2 kuo4;又如,皇族成员名字“弘”字的读音按照前秦羌语是hong1,而按照南朝宋时的吴语则读作kiong1。 孝文帝就决定把原姓氏发音近似“ta2 kuo4”的一律改为“托”字,并把这种写法作为规范的汉字记下来,以作为姓氏使用的依据。他的本姓“拓跋”就改成了“托拔”或“拓跋”了。 再比如,大臣崔浩本是汉人,其姓氏“崔”在北魏时按照鲜卑语音为cui1。孝文帝改革后,“崔”字按照南朝梁时的吴音则为kuai4,于是就被记录为“崔”。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化政策只涉及皇室和士族阶层,普通百姓是被排除在外的。这种改姓行为仅仅具有表音性质,而没有真正的汉字记录功能,类似于现在拼音文字中的双音节词。不过,从南北朝后期开始,这种制度渐渐松弛,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基本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