鳆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尔雅》说:“鳆,鱼骨”,郭璞注:“即蛤蜊也。今东海人谓鳆为鲍,音抱。”可见鳆即是今之鲍鱼,属海产贝壳动物。 《本草纲目·介部·鳆》引陈仁锡曰:“《齐民要术》谓鳆生于池泽中,今东人养之,亦池沼中。盖即今之鲍鱼也。南人谓鳆为蛤脯,北人谓之狗脯,非也。” 此说出自明代药物学家、养生家李时珍之手。他是福建邵武人(今福建省邵武市),自称得诸见闻,或由前人著作中得来,并无实据。所以其说法多有讹误之处。如上文所说,南方人以为鳆是蛤类;北方人则以为是狗肉做的脯子。其实二者皆非。 《礼记·檀弓下》记有“鱼醢而笾豆取之”,孔颖达疏:“鱼醢犹言鱼肉也……若今蒸鱼脍焉。”可见至少在周代已有鱼肉做成的酱了。汉代张衡《东京赋》云:“灌烹蛤蛎”,注者李善引《汉书》曰:“蛤蛎,蚌属也,煮为飧羹。”这说的是鲜蛤肉的做法,显然与熟鲍鱼有别。 东汉《异物志》云:“渤泗之间,水草丛聚,中有贝鱼,形如蚶蛤,而壳盛黄色,如豌豆大,其味甚美,名日鲍鱼。”这里提到的“鲍鱼”,当系指海水中的鲜鲍鱼。
以上所述,虽各有所出,但大多认为鲍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只有明·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说:“鳆,即鲍鱼。生海洋中,其形长而黑,有肉二片,中间有骨,状如鱼背。”将鳆说成是“海洋中生”且“有骨”的东西,岂不谬乎? 其实,鲍、鳆之别,在于生熟而已。《本草经集注》云:“鳆,生则食之似牡蛎,熟食则化。”“如牡蛎”,说明它是生的;“熟食化”,则是煮熟了变样。可见鲍是生的,鳆是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鲍是海鲜,鳆是熟菜。
当然,这仅仅就本质而论。如果从来源上说,两者区别更大。 明·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上说:“夫川上之鱼,河中之鲤,江南之鳖,江北之鲈,皆欲全其性而炙之。惟鳆蛤蛎,海物也,生而在膻腥之中,死而在腌臜之内,本非可炙之物。乃今之调馔者,同鱼、鳖而炙之,岂不善哉!” 这段话指出:第一,鳆是海生物;第二,它是死物。既系死物,又非鱼、鳖之类,故不可炙。
综上所言,所谓“鱼骨”,其实是“海鱼骨”;所谓“鱼刺”,其实是“海鱼刺”;所谓“鱼脑”,其实是“海鱼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