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院精神科好吗?
作为曾经这家医院的员工,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家医院的精神科已经不复从前的荣光。 曾经有多辉煌呢?1965年建院时,国务院任命吴老(我院第一任院长)为精神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那时候国家领导人也十分关注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当时成立了中央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由康生担任组长,彭真担任副组长。
这个机构负责全国精神卫生的指导、协调和部署工作。当时全国的精神卫生资源基本集中在六院身上,全国大部分省市的精神病院都是和本院对口联系的,比如上海市第一精神病院,就是当年和本院对口的医院,据说很多设备都是从上海直接搬过去的。
那会的六院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的精神专科医院了,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科学的摇篮! 但也就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 原因嘛,有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划转”。
本来,精神病院的收支是纳入财政预算的,属于差额补助单位,也就是说虽然收入比较少(医疗收入主要用于支付药品费、试剂费等),但是支出也比较少(主要是给病人开的药都是自费药,很贵的),所以差额不大。但1987年以后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之后,精神病院的收入变成了按服务项目收费,而医疗成本却并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因为技术难度低),医疗收入大幅增长。这导致医院的利益最大化,职工工资和各项福利也水涨船高。
当然,这种变化对于病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本来按照以前差额补助的做法,医院收的钱虽然少,但是花出去的钱也很谨慎,一般都要用到刀刃上,所以治疗的费用相对也比较低;实行医疗保险后的项目制收费,医院多收了钱,但是支出的时候不再那么谨小慎微,毕竟保险机构已经替患者承担了部分费用,医院花钱更加没有顾虑。而且随着收入的增长,医院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也都增加了,比如进口了一些设备,请了一些专家,开展一些新技术新业务等等。
但是对于患者来讲,不是好消息。因为治疗费用增长了。为什么?因为医院花的比以前多了,不管是花在科研、还是新业务开展方面,最终都需要患者来承担这部分费用。 而与此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则乐得合不拢嘴。因为收入不再是那个死活了,而是活了很多,干不干都行,因此职工的态度也越来越差,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此时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至于说这位答主说的某主任水平高,这个我不了解情况就不乱说了。但是要说整体水平,恕我直言,真的一般。
现在六院的精神内科并不强,反而是精神外科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如自杀等问题),也有自身因素(如传统内科技术难学难精)。但不管如何,如果去看精神内科,我个人是不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