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心点在哪?
北京的中心城区,目前主要是四至五环内,以及一环路以内地区(当然,这一环内的城区面积正在迅速萎缩)。那么,如果选取一个具体点的作为中心的代表,就很有意义了——因为如果离这个点距离远近适中,又没有太大偏差的,基本都可以认为处在“市中心”的范围里;相反,距离太远或太近的,都可以归入“非市中心”的范畴。这样,就可以用一种直观的图像化方式,来观察城市中心究竟是在收缩还是扩张,以及其变化的大致走势。
我这里选取的点是景山公园的万春亭,理由如下:
第一,从地理位置考虑,此处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无论作为政治文化意义上的“首都”抑或是地理上的“京城”,都再合适不过;
第二,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太和殿就位于今天的万春亭位置——可以称之为旧时的“天安门”;而民国后,这里又成了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校址(北大至今仍保留有弘毅楼、元培楼等纪念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点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者。
第三,从现状来看,此处视野开阔,周边无高大建筑物遮挡,且附近建有标志性建筑,用以标记这座城市的天顶中央。
第四,从交通角度来看,此处距地铁站较远但步行可达,与北京老城及周边新城都有便捷的联通路网。由于北京气候干燥,风向以北风为主,所以选在这里也能避免风吹扬尘的影响……
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万春亭似乎都可称得上是“首都”这个概念的一个典型象征了。 为了便于比较,我还选取了其他一些点和万春亭做对比(注意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选取到这么个合适的点对,毕竟“京城”的概念比“首都”要宽泛很多)。
可以看到:近代以来,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其中心和人口显然是有大幅度扩散的(这也是大城市普遍的情形),然而这种扩增并非呈线性增长,而是有过两次明显加速:一次是清末民初,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而两次加速之间则有一个相对停滞期,此时北京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对称性”——东西城的人口几乎持平,南北城也相差无几。这也与清朝中晚期和民国初期,东西两城相继崛起并超越北城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情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