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的几个结局?
“蝴蝶效应”,这个名词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个词汇其实是来自美国的一个经典的科学实验。假设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放出一只蝴蝶,释放后不管蝴蝶是否活着,假设蝴蝶能够飞行,假设蝴蝶在空中静止了片刻之后开始飞行,假设蝴蝶的运动轨迹是一个理想化的曲线,假设蝴蝶飞行后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假设蝴蝶飞行时始终保持体重,假设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是随意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蝴蝶做非定常的变速运动,蝴蝶的运动轨迹将是对数曲线。
以上是建立在这个实验上所做出的假设。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蝴蝶一旦被释放,在翅膀的颤动、气流的作用和其他蝴蝶的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下,蝴蝶可能作随意的乱飞,或者片刻的静止,或者作有限的接近循环的飞行动作,或者作有限的接近对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的相对稳定的飞翔,或者片刻的飞行后降落,或者片刻的飞行后俯冲到地面……总之实际的蝴蝶效应绝不是理想状况下的那个 “假设”。
不过即使是现实情况中的蝴蝶效应也不一定能推导出蝴蝶效应所预言的大灾难。要造成这样的灾难,还有几个必需的假设,就是各种假设的稳定性,还有那著名的蝴蝶翅膀效应。然而即便是满足这些假设的条件下,蝴蝶效应所预言的也只是小概率的大灾难。这个概率有多大呢?那要看触发蝴蝶效应的“刺激”的强度、频度等参数是怎样的了。即使是极大的“刺激”,这个“刺激”是相对稳定的,而触发蝴蝶效应的那个概率事件也是相对稳定的,情况也不总是能推进到蝴蝶效应所预言的大灾难的。
如果释放的蝴蝶更多且每次释放的蝴蝶不一样,蝴蝶飞行的轨迹会更加难以掌控。如果放出更多的蝴蝶且蝴蝶飞行时的状态和运动轨迹也不完全一样,那最终会造成的大灾难也更难以掌控。所以从蝴蝶效应中我们得到的不是要慎重采取什么紧急应对措施来避免大灾难,而是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的多样性。
要防止生态破坏造成的蝴蝶效应,需要做的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不是盲目地用化学药剂灭杀有害虫,更不是盲目地砍伐树木来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