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二维码支付吗?
二维码支付最早于2010年进入美国本土,但由于受到美国立法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护团体的抵制,未能实现规模扩张。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维码支付在我国发展迅猛,移动支付俨然成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从国家层面看,美国出于保障金融安全的角度,对于电子支付的监管十分严厉。同时,基于目前技术的发展,联邦储备委员会更注重推广“芯片”等更先进的支付方式。2015年9月,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国家支付体系蓝图》,描绘了未来美国支付体系的技术路线图。目标在五年内,通过“芯片”技术的应用,实现支付风险控制和支付效率的全面提升,打造更快速、更安全的美国零售支付体系。2015年10月1日美国全面推行“芯片支付”,取代磁条卡。目前,许多美国商家已经全面禁止采用磁条卡支付,仅接受“芯片”或手动输入卡号等方式支付。
从支付产业层面看,以VISA、万事达等发卡行主导的支付产业联盟对于新技术应用存在“先天不足”。美国支付市场由Visa、万事达、运通、发现等银行卡品牌主导,发卡行控制支付交易路由和转接清算环节,形成了发卡行主导的技术标准路径。基于在支付产业中的高市场占有度,发卡行主导的支付联盟并不急于改变现有的支付技术,而是不断改良现有的磁条技术,在磁条卡上增加“芯片”,在应用推广上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市场宣传。同时,由于美国银行卡的“芯片”标准并不统一,导致应用成本较高。2014年10月万事达和Visa分别占美国预付费和借记卡市场的份额为68%和59%,发卡商对支付产业链的控制力较强,对于二维码的推广存在“先天不足”。
从消费者层面看,二维码支付存在潜在风险导致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在技术方面,由于条码技术本身的缺陷,难以进行有效防伪,存在木马病毒和病毒软件攻击风险,容易导致支付风险缺乏安全保障。在商户方面,由于二维码支付在海外的应用并不普及,许多小商户并不支持该项支付。此外,在支付习惯方面,由于美国信用卡支付非常发达,消费者直接使用密码支付的意愿较低,导致二维码支付推广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