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的五行属什么?
澄、清,两个汉字都从水。“澂”字的本义是使水停止流动,即“止流水”之义。 《说文解字》释言:“澂,清水也。一曰静也。”段玉裁注谓:“‘停水’者‘清’也;‘静’者,未清之体。故引申之凡止而不流谓之澂”。《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嗟乎!予德焉辟?何傍慕此士?宜曰毋斯类而思行兮。”其中的“荼”即为白茅所结的白芽。毛传曰:“荼,苦菜也。”朱熹集传云:“茶,今之茶也。”可见这里的“茶”也就是“荼”,是苦菜之类的一种植物。
以水浸渍这类苦茶的原料,再使之沉淀澄清,这就是“澂(chéng)茶”。这种澂(chéng)茶,就是后世所称之“瀹(yuè)茶”。在宋代,人们又称之为“点茶”或“试茶”。 所谓“试茶”,亦称“点茶”和“击退”。宋人蔡襄在《茶图》序文中记述了点茶的全过程: “取上者末之,侯汤然须臾,投之。 盖羹汤既熟,投之勿骤。 故老云:先欲触散,难得佳者。 既则用指搅之,见汤花纷起,谓之上品。 乃去盏,调勺令匀。 虽建人犹以为苦。 ”宋代的点茶之法与唐代的煎茶之法一脉相承。
“茶圣”陆羽著《茶经》三篇,主要讲的是茶的产地、采制以及煮茶方法,其中并没有涉及到点茶的过程和方法。然而到了宋代,随着饮茶风尚的改变,如何点茶、如何瀹茶便成为了当时茶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就有了蔡襄等人关于点茶的著述流传于世。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宋代人关于茶汤色泽、香味及制作方法的研究比前人更进一步,而且更加趋于实用化。 除了点茶之外,还有“点汤”一说。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有“点汤法”:“先以清水一瓯,投末于碗内,旋舀汤,令沫饽均。” 《大观茶论》也有“点汤”之说:“若汤薄矣,粥面散漫,汤中沸如群沫;粥面不见水痕,啜之而味寡,不及也……汤常半犹可耳,过二则初漱咽时,津润才咽下,又涌出矣……” “澂(chéng)茶”“点茶”“点汤”虽然名称各异,其实大抵相同,都是将适量茶叶投入沸水,然后再进行搅拌。 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为了使茶水变得清澈透明,二是为了去除茶叶的粗老和苦涩滋味,从而使其变得更加香醇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