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五行属什么?
“天马行空”这个词语大家一定不陌生,但其中“天马”所指何物,恐怕少有人能说的清楚。“天马”一词出《礼记·月令》:“马天子之骏马也。”郑玄注:“骏马,天马也。其形容非常,故曰天马。” 《周礼》春官大典有太卜下的大卜,负责占卜,以断民疑。大卜用两种不同的龟来占卜,一种是用普通的乌龟做占卜叫“卜”,一种是“灵龟”;他用的筮草有两种,一种是“太乙”,一种是“蓍”。这两种东西各有用途,不能乱用。
“灵龟”是神灵的乌龟,只有国君才能用,平时养在坛庙里,祭祀的时候用来烧灼甲骨,根据裂纹的象形判断吉凶。 “太乙”是用细草扎成的棍子,共有五根竖立起来,按一定的方位排列,然后用点燃的香料在中间熏燃。通过观察烟的走向定吉凶。 这四种卜筮工具中“灵龟”和“太乙”都有固定的名称,唯独这“卜”字有多种写法,含义也是各说不一。
郑玄注《周易》时认为“卜”是指一种用瓦块做的占卜工具。东汉的经学家惠栋认为“卜”是一种特殊的乌龟,身上有彩色花纹的“彩龟”。清人俞樾对此持不同观点,他在《群经平议》中说:“卜之为字,从卜从竹。竹者,箸也。卜者,布也。”即把“卜”解释为用细竹子做的卜筮工具。这种工具形状像筷子一样,长宽高各大约10公分。用火烧后,根据灰烬的形态判断吉凶。 清人王筠著《文字蒙求》对“天”字的演变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他说:“‘天’之本字,今犹作‘夭’。凡物头低者为‘夭’。”也就是说古书的“天”字都写做“夭”。
为什么“夭”字多用于表示低、短的意思呢?王筠没有说明。我查阅了历代字体变化的情况发现,“早”字在古文字结构中上面一半是个“人”字,下面一部分是个“日”字。而“天”字最上面的“一”和“丨”,在古代其实是一笔,表示太阳升起的样子。当“一”“丨”分开的时候,“丨”下面的部分就变成了“丶”,于是“早”字就变成两个“丿”了。所以“夭”变成“天”的时候,上面的“丷”其实是“丶”。 清人徐铉编撰的《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段玉裁写的注本达23778个字!可见汉字的博大精深。许多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面貌了,研究它就像抽丝剥茧,一点一点还原,这个过程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