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应该信吗?
五行的理论早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但当时并不称为“五行”。《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五行和水、火、木、金、土并列,并没有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将五行同阴阳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了。如《荀子.天论》中提到:“列星曜魄,日月之行,阴阳之化,寒暑之征,草木之荣,山水之流,天地之间,物有恒数。……日月星辰,冰火金水,草木山川,禽兽人民,皆通此气。”在这句话中,后六个字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木,即我们现在用的“五行”中的五个元素。它把五行同金、木、水、火、土排列在一起,并且提出万物都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学说。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出现了最早用“五行”这个词的文章,《史记•历书》载:“秦之李斯等乃重夷狄,贬华夏,别姓氏,序宫室,而天下嚣嚣;莫能相让,求水德未得,莫之或使;然后车辙马迹,章符文字,布德扬烈,耀威于异俗。于是始皇始乃称帝,玉玺,授太尉田蚡。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郡县,制府库,立钱粮之守,而为五行封禅,为巡狩,封泰山。”
从这篇文章看有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是确定了以土为主干,以金、木、水、火为四辅的“五行”系统——这个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明确了先秦诸子的五行说和秦代的五行说的区别。先秦诸子的五行说是阴阳五行说,是阴阳家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秦代的五行主要是取象五行,它是建立在“法天地”的基础上,企图用五种物质的循环变化来比附人间的社会制度的变化。
汉代的五行说是承继秦代而有所发展,它试图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和人间的吉凶祸福。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故五行相次,终始递兴,五行更胜,周而复始。”又《汉书·文帝纪赞》中写道:“夫天运,三十岁为一周期,五十岁为一变动。五行更盛,周而复始。”这里提到的“运行”“递兴”“更盛”都和后世“五行”的概念大同小异。所以东汉的应劭在解释五行时说:“谓天地施化流行,金木水土之气,周而相遍也。”也就是说汉代已经将五行的“行”同天上的五颗星星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