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雷是什么?

官彩桂官彩桂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中对“雷”的解释是这样的 靁,霆也。从雨声。《春秋传》曰“赤蜺雷公”。凡靁之属皆从靁。 也就是说,古文字的“雷”,就是象形一个上悬的雨带,中间有一束光线(这个光束可能是闪电)。

引申一下,“雷”表示的是一种突发、剧烈的降雨过程,这降雨可能有闪电,有打雷的声音;这种天气的形成原因是云层中的电荷因为某种因素突然释放,或者是两个方向上的云层有电子相互转移形成带有强烈警示性的闪光。所以用“雷”来指代这样的天气是非常合适的。 但古人又发现,这样突然发生的强烈降雨往往伴有狂风暴雨,容易引发山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于是人们把这样一种自然现象给命名为“雷霆”,并专门造了一个字作为“雷电”的专用称呼。这就是现在的“雷”字——上面是一个像闪电的图案,下面是个“田”字形,用来表示这些灾害发生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田地里面。

不过,即使有了这个新字,旧字的“雷”字并不消失。反而在新字的基础上,演变出了“靁”字——“靁”比“雷”多了一划,意思是这些天气现象都是连续的、一波接一波的。 这个“靁”字后来经楷书、行书、草书,变成了现在的“雷”字。

璩佳奕璩佳奕优质答主

古人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数根一、二、三、四、五以相生次序配属五行称五行生数,分别为水、火、木、金、土一、二、三、四、五之数;数根六、七、八、九、十以相生次序配属五行称五行成数,分别为水、火、木、金、土六、七、八、九、十之数。天有五音五声十二律。地有五行五材千种。天有六气,降而生万物也。其气三,谓玄冥、和风扇物发生,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此谓三气也。其气六,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又有一雷,则为七气也。

凡鼓七部之气而和同其事者,莫若雷,故以雷为首。一曰阳,一曰阴,二曰风,三曰雨,四曰时,五曰雷。阴为水,风为木,阳为火,雷为金,土兼四者,而有四季以为备,是谓五行。雷乃动万物之气,发散之号。雷声发声于亥,发声于子,故子在上而亥居首。所以亥气通于北方,而北方之音是羽声,六律应之。其一为黄钟之宫,乃阳爻之极也;其二为仲吕之角。其三为姑洗之羽。其四为蕤宾之徵。其五为无射之商。阴阳各六爻,相去七度,其合三百六十度而一周也。以声律言之,谓之六吕;以五行言之,谓之六气;以神言之,谓之六神。此天地之气合而成备也。

《易经》云:天一地二地三位,天地合德,万象生焉。天有日、月、星三光,谓之三辰。地有山、泽、雷、风、龙、虎六变,故天统于一,而其至极于五;地分于二,而其成制于六合。天制于五,故有五行;地制于六合,故有六气。气以动之,物以静之,静以合之,动以生之。五行、六气、动静之体皆有象焉。《白虎通》曰:雷以二月为发声,八月乃收声。二月所以发声者,阴阳合和,万物发生,雷出为号令,恐动闭藏,使经冬冻坏,故发声,振昭苏生物也。《易林》云:雷动地中,以奋四海。《淮南子》曰:阳气不通,故蛰虫不振;和气不畅,故草木不荣;阳气散布,雷声始章,雷者阳之声也。《大戴礼·曾子大孝篇》曰:孝之至也,郊行而奏莫,治兵而振雷,动于四海而皆有也。

五行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的五帝时期。从《尚书·洪范》、《国语·郑语》的记载可以看出,五行的思想至迟在周代已经形成。后来经过西周末年周公、孔子等人的不断规范、发展和完善,遂成为我国古代一种十分典型的哲学思想,并影响到中国古文化的各个方面。五行学说是我国古老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它通过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相互相克关系来描述世间万物运动与变化的基本形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